“ 死亡就像是一种督导,一种警示,而我们的生命就是一道在警示注视下的旅行。它让我们窥见和探寻到我们生命真正的主题,觉察到我们内心真实的愿望,这样我们才会有足够的时间去实现。”
01
—认识死亡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很严肃认真思考“死亡”。最近一次关于死亡的思考是我生日的那天。
生日那天清晨醒来,拉开窗帘,窗外阳光明媚,鸟儿在树梢上嬉戏追逐,和煦的阳光正从窗户外面洒向我的卧室,温暖而幸福。睡眼朦胧中一个问题突然闪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的生命究竟还有多少天?在有限的时光中我将如何度过?
本来还处于朦胧状态的我,瞬间睡意全无。开始打开计算器算算自己还可以活多久?
按照预期寿命80岁(29200天),在不考虑意外风险因子比如车祸、重大疾病等突发事件的情况下,足够幸运到自然死亡的话,那我还有17520天。虽然经常性的思考死亡让我不那么惧怕,但看到这个数字,我还是有点吃惊,我惊讶的是我怎么就虚度了这么多时光了?时光到底都去哪里了?我回忆了一分钟,不对,大概30秒吧,因为好像没啥好回忆的。能想起来全是那些年少无知、混沌朦胧的岁月。我陷入了长久的愧疚,嗯,大概持续半个小时,我就出去嗨了...
嗨完回来,我觉得一万七千多天太短了。如果把它比作银行存款的话,简直就太可怕了,按照现在的消费标准,像我这种比较抠门且没有太多物欲的人,估计顶多能撑过半年??细思极恐。居然有点不知所措。生活虽然并不总是很如意,每天都会遇到类似那种世界级难题:比如为什么要在冬天的早上离开温暖的被窝起床去上班?但余下的时光毕竟真的值得好好的过啊。最重要的是我觉得我的生活还没怎么开始呢?
于是我就想要怎么才可以延长寿命呢?我开始上网搜索,突然看到一个国外权威大学的研究人员和学者做出的一个很神奇的计算器,大概是根据生日、性别、体重等信息来预测死亡的确切时间。貌似很权威也很有趣,于是我带着几分恐惧而又兴奋的复杂情感按照他的要求开始计算,最后得出我的具体死亡期限是2089年9月21日,享年103岁,还剩25867天。嗯,这个答案还算满意,我又开始满血复活了。
彻底冷静下来后,我开始问自己:为什么那么惧怕死亡?明知道死亡是必然,是不可避免,即使使劲浑身解数可以延迟死亡,可终究还是要死的啊,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要怕死?
死亡,意味着个体生命连带你生命之外的连接将永远永远消失,它就犹如黑洞般吞噬着你的生命、你拥有的亲密关系、你穷奇一生追求的财富和地位,你自我赋予的价值和意义,以及你看到的世界。
死亡其实是一种丧失任何属性的虚无。人一旦死亡,个体就将不复存在,世界从此与你无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死亡本身没有什么害怕的。正如伊壁鸠鲁所说:生的人没有死,死的人不会怕。
其实我们终究不是怕”死“,而是”怕“死的”怕“。是一种对恐惧本身的恐惧,是一种对死亡的焦虑。
到底在害怕什么?因为我们害怕自己还有好多清单没实现,我们害怕我们还没有真正的活过,没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就会死去。
而这种害怕程度的高低,取决于对存在问题的唤醒水平。表面上害怕的是死亡,其实深层次是害怕自己的存在没有价值。
记得欧文亚隆把活着比喻成持有一张商场的限时兑换券。当暮色临近,打烊在即,而你的礼券还没有兑换出去,恐惧便发生了。
据说最有可能害怕死亡的有两类人:一是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但在现实生活总觉得自己无所成就的人。正是因为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让他们开始思考“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种很严肃的哲学问题。处于这个阶段的人们一方面想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一方面又无法摆脱无聊琐碎重复的日常。一方面期待未来,另一方面又害怕投入未来。互相撕扯着,挣扎着活着。在这种矛盾性和不确定性中催生着巨大的焦虑和恐惧。
另一种人就是那些即将走完人生旅程的,知道自己时日不多的老年人。他们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风雨雨,到最后时刻都会反思自己的人生价值。
02
—如何生活
所以,到底要怎么活才算有意义?据我有限的认知来说,人生不管你怎么过都会有后悔的,毕竟我们不是神,我们是人,我们受限于我们的认知,我们的能力,我们的时代。
既然我们无法做到“不后悔”,那最起码我们应该尽量的减少后悔,最起码在追忆人生的时候我们能心安的对自己说:谢谢,我来过。
对死亡的认识进行认真的、不完全的梳理之后。我似乎看到了答案。
答案或许就是向反方向寻找,我们不妨学习如何去死亡,这样我们就知道如何去生活。
或许我们应该认真的追问自己类似下面的问题?
1、在临近死亡的最后岁月里,我会如何回忆我这一生?&我期望用怎样的行为去供我最后的追忆?
2、如果我知道我明天或近期就要死去,我会怎样选择我的生活?
3、如果我死去,我希望如何被家人、被朋友甚至有幸被别人记住?
4、如果需要用一段话来作为我的墓志铭,我希望是什么?
对类似上述问题的回答非常必要,因为它我们优有助于化我们的人生选择,让我们中纷乱的生活中理出一道纹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死亡就像是一种督导,一种警示,而我们的生命就是一道在警示注视下的旅行。它让我们窥见和探寻到我们生命真正的主题,觉察到我们内心真实的愿望,这样我们才会有足够的时间去实现。
所以不妨认真的问问自己,到底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是身份?地位?财富数字?学位证书?婚姻?爱情?家庭?我们不妨静下心来认真的去检视那些被虚度、被忽视、被埋没、被歪曲的真实愿望。如果确定真的喜欢那就去努力去追求,毕竟身份、地位、财富、学位这些东西本身不存在对错,应该不应该,也不是必须不必须的问题。他们只是达成真切愿望的一种工具和手段。
唯一需要我们警惕的是我们是否在借上述之名来逃避我们内心真实的愿望或需求,或者说他们是否是我们内心深处隐藏的某些没被觉察的匮乏或情感或冲突的外在投射?
这世上的一切,我们最后都不能占有,有的只是人生旅途中的陪伴和共处。我们需要与万事万物共处,和谐共处,懂得珍惜所、学会爱,但请不要执念。
我们要爱学会自己,爱护自己的身体,懂得觉察自己的情感,尤其是负面情感,学会自我调节和疏导,丰富自己的灵魂。
我们要学会爱家人和朋友,这种爱不仅是物质上的给予,而是彼此深度的连接,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懂得和体察他们的痛苦和脆弱,给予他们温暖、鼓励和需要。
最后,我们都是凡人,但我们有都是独一无二的,渺小但有价值。或许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迸发光和热。尽管每个人最终都不避免的走向生物学上的死亡,但人的精神存在一些超越生命的力量,别人会因为你的鼓励而得到力量,也会因为你的一篇学术文章而得到拯救,甚至会因为你的发明创造推动社会的进步.....
如果你希望在你的墓碑上刻下一句话,你希望是什么呢?我可能会是:感谢,我来过。
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