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此篇文章写于第92届奥斯卡颁奖前
更多精彩资讯和影评、电影资源,关注微信号“杜克电影”
当《1917》以黑马姿态拿下金球奖最佳电影后,所有有关这部电影的褒赞之词不绝于耳。
萨姆·门德斯这个名字再次被影迷唤醒,若干年前,他的《美国丽人》把中产阶级家庭的困惑和诱惑赤裸裸地隐藏在那飘零着的白色垃圾袋中,后来他又将《007》死灰复燃,拍摄出了一部真正意义上具有史诗感的邦德电影。
《1917》创立项目之处,几乎没有人看好这部战争题材电影,片方的宣传也非常隐秘,加之千禧年之后战争题材电影并不受宠,所以《1917》始终被排除在主流之外。
然而随着金球奖的大获全胜,奥斯卡的多项提名,这部电影已然成为了整个颁奖季最瞩目的片子,更被视为“奥斯卡最佳电影”的头号种子。
本来原定档中国即将上映,但受到病毒疫情的影响,所有包括《小妇人》《婚姻故事》《乔乔兔》等在2月份上映的颁奖季电影全部撤档,《1917》的上映时间仍然是个未知数,更有可能不再上映。
那么很遗憾的是,我们无法在电影院看到这部好片,杜克有幸看完此片,可以很确定地说,这是一部好电影,而且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片。就连演员迈克尔·凯恩也极力称赞《1917》为“这十年来最好的战争片。”
而因这部电影仍未宣发撤映,所以无法发送资源给大家伙一饱眼福,但如果它可以在内地上映,我会选择二刷,也希望大家能够去电影院认真欣赏这部美丽的战争电影。
01 两个士兵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两个年仅16岁的英国下士收到命令,必须赶往“死亡前线”,送达一份”立即停止进攻”的讯息,否则将会有1600位战士在这场战役中牺牲。
因为无线电报被毁,所以必须通过人力送达,8个小时的时间,前方的生死未卜,亲人、兄弟、国家的命运全都掌握在两个士兵手中,下达命令的将军曾说:“无论是下到地界还是登上王位,独自旅行的人走得最快。”
布雷克毫无犹豫,因为在前线他的哥哥等着他去营救,如果没有及时送达,他的哥哥也将战死沙场。
但威尔似乎很存疑,他问过布雷克为什么选择他作为前行的同伴,布雷克打趣道:“我以为会是一份好差事,如果办好了,我们两个都会获得奖章。”
话虽如此,但威尔总是替布雷克挡在前面,他们一路前行,空无一人的敌方军营早已撤退,他们四处查看,却因为一只老鼠踩到了地雷线而炸毁了地下堡垒,俩人差点丧命。
他们四处侦查,却因为心善的布雷克想拯救坠机的德国士兵而招致杀身之祸。
在那个美丽的小村庄里,布雷克死了。一个憨厚而坚定的士兵因为想拯救敌人却被反咬一口而死,他的使命怎么办?他的哥哥怎么办?他心心念念的家人怎么办?
所有的责任全都附加在了威尔身上,他们两个本是战友,本是同路人,如今却真如将军所说:“独自旅行的人走得最快。”现在他没有退路,只能独自旅行。
02 末世光景
在看《1917》之前,我们就被很多影讯所误导,他们说:《1917》的一镜到底让我们完全沉浸在那场战役中。
但,《1917》并不是一镜到底,它有一次很明显的切换点,那是在威尔进入到德国战壕中不幸摔下楼梯后静止的十秒钟左右。
而其镜头中其他微小的切换如果不仔细查看,其实并不能察觉。严格意义上来说,《1917》是一部以长镜头串联而成的电影。那么它有炫技的成分在其中吗?
在亚历桑德罗的《鸟人》中,我们能看到神乎其神的一镜到底,它有很强烈的镜头技巧成分。
但《1917》并没有炫技,它始终附和人物的动机意识,一路穿行,一路漂流,一路奔跑。
这一路,有太多的人性交织。萨姆·门德斯利用长镜头来带领我们进入到主角的意识深处,在他苏醒后所看到的末世教堂,是一种死亡和希望的象征,也是对战争最深沉的叙述。
当威尔遇见孤身一人的法国女人和不知来自何处的婴儿时,他的一切善举表现了他对战争的痛恨和无奈,而当他被德国人发现踪迹后,他没有伤害对方,而是企图让敌人闭嘴,不要暴露他的身影。
这是人物性格最有力的一次刻画,同时放置在故事中,也是最致命的人性,那就是他太善良了,反而侧面突出了德国人的奸诈和狡猾,或许这样的刻画太武断,但在战争历史面前,无人敢否认这样的事实。
威尔的使命感源于布雷克意外的死亡,也源于他的信任和1600人的使命。这是一个格局最小的命题,而萨姆·门德斯却用最庞大的镜头语言尽可能地放大了战争下人们的抉择和彷徨。
威尔的举措实则上是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被冲进河流,看着樱花落满在寂静的河面上,他终于找到了送达命令的军营,那群战士唱起了歌谣,自己无力地瘫倒在队伍最后。
直到人们告诉他,军营即将对撤退的德国人发起进攻,他才苏醒过来,奋力地奔跑、呐喊、呼啸,当所有人都在往前线冲击时,他完成了本年度最美的“横行”,那一刻,时空仿佛都在颤抖。
03 思乡之人
这个最孤独的个体承载着最大的使命。
没有制高点,没有英雄主义,只有一封信,一封告知长官德国人在诱敌不可继续进攻的信,却导致了同伴的死亡,自我的悲悯和战争的无情。
《1917》的立意点并没有那么沉重,主题也并非那么深刻,但它时刻都悬挂在你的心上,共情感和共鸣感因人而异,但无一例外的是它浓厚的思乡之情令人动容。
这是我认为电影最迷人的特质,电影以威尔的主观镜头开始,又以威尔的主观镜头结束,前后互文实为最孤独的战役。
威尔倚靠在大树下,看着照片中的家人,独自眺望远方,声音戛然而止,全片结束。
没有多余的镜头和音乐,只有导演构建的宁静片刻,让观众迅速产生一种联系,那种联系叫做思乡之情,布雷克因为哥哥而意志坚定,威尔却因为战争而极力前进。
没有人在这场战争幸免,人们得到的或者失去的,都在战争下微不足道。
摄影中的“推拉摇移”全都在为人物和环境而服务,长镜头并不是一种展示,而是一种跟随。摄影大师罗杰·狄金斯功不可没,他以完全“浸入式”的特质在跟随角色体验末世战场。
有时候人物是主体,有时候背景是主体,而有时候故事才是主体,当全部融合在一种信念之中,所有的主体才显得愈发悲怆。
所以,《1917》是一部以“信念”出发的电影,它能够迅速传达电影的某种美感和精神,一旦你发觉,便无法抽离。
一个星期后的杜比剧院里,我们是否能听到《1917》的名字响彻整个奥斯卡颁奖现场还不能早下定论,但在所有提名的电影中,杜克最爱这部,它很符合奥斯卡传递的电影精神,更符合现代电影所真正需要的技术创新和人文主义。
如若国内上映IMAX版本,一定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