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科室都应该配备一个心理医生
他的工作是为病人及家属做心理疏导,缓解焦虑和恐惧,哪怕只是聊聊天,也很好。
生病了,家属比病人更焦虑,因为面对的不仅是失去亲人的恐惧,还有对未来巨大变故、财产巨大损失的恐惧!工作压力之下医生没有耐心、没有温柔。病人和家属同样如此。吵起来!太可能了。
然而…
我去过的医院里,还是大型三甲医院,夜班经常是一个医生面对近百个病人!假如这100个人里,有两个心情不好的,或者两个病重的,这一晚上就别想睡觉了…经常夜班的小伙伴都知道熬夜以后整个人反应迟钝、很容易暴躁、生气!
然而大三时候的我还是too young too simple,我以为《医学心理学》能给医生们一些安慰和鼓励,能帮助病人更好的面对悲痛与恐惧。现在已经在临床待过几年的我,在拿起这本书,我的感觉已经与当初大有不同。
很多电影作品都会赋予心理医师相当的超能力,比如催眠,能让人像被控制了一样。比如一个孩子小时候经常被虐待,长大后就很可能变成施暴者、连环杀手、可能危害社会。
然而事实上心理学到底有没有那么酷?
遇到心理学的同学,我们都有点害怕,觉得自己像个透明人,怕自己被一眼看透…
“那个,同学,你是学心理学的,那你知道我现在在想什么吗?”
“呃,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只是一门研究心理的科学,不是读心术…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
“切,一点都不酷…”
医学心理学,不是一般的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之间关系的学科。
当我打开看到密密麻麻的抽象的文字,我的内心是拒绝的。
好在这门课是大三上半学期的第一门课,我的探索精神无比强烈。心中暗想:好歹,以后也可以昭告天下,咱也是学过心理学的人了,学完怎么也懂点催眠什么吧。其实并非如此。
当时的我们没有人重视这门课,它是考查课,当时还是开卷考试,每个人写了一篇长长的文章…东拼西凑就完结了这门课,我们那个喜欢念课本的“医心”课老师,就在她看起来“面目模糊”的时候和我们说了再见。
然而当我进入临床的时候,我遇到了很多特别的病人,才知晓这门课的重要。
她被我们楼的名字吓哭了。
这天上午正在收拾标本,走进来一个40多岁的阿姨,眼圈红红的,单子一递给我就哭了,说:大夫,我是不是得癌症了,她指指最后一行字……
我一看检查项目,赶紧解释:别怕,这个检查是看你为啥贫血的,呐,你看检查的名字叫贫血系列。 别担心,这个楼因为有4层是肿瘤科,才叫肿瘤楼。 你这个是血液科的检查,可能是个普通的营养性贫血……(此处省略300字) 病人终于不哭了。
然后我就在想,为什么这个病房不能改个名字呢? 病人该有多大心理压力? 又有多少负面情绪? 但这个病人也太激动了吧,仔细一问病史,甲亢三年多。两个星期后,病房更名为内科二病区。
她觉得自己生病了。
那一天下午有个50多岁的大妈来看病,她做骨穿的时候一言不发,情绪冷漠,甚至打麻药那一下疼,都没有吭声。
仔细询问病史,这个大妈最近2个月情绪特别低落,被诊断为抑郁症,吃了抗抑郁的药物,也不见好转,依然抑郁。
孩子拗不过,就带她来医院做了个体检,抽了个血,检验科在显微镜下看到了白血病细胞!于是来我们科住院了,最终诊断为急性白血病。
而中国执业药师的教材上有这么一段话:精神萎靡和情绪低落,可以影响抗肿瘤药物和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严重者可导致机体内分泌失调,降低机体抵抗力,导致或加重疾病。
而现实中常常出现一些奇迹,某个癌症晚期的病人,积极向上正能量爆棚后,居然多活了七八年,远远超过一般病人的生存时间。
真的希望我们的医学研究能有更清晰的成果,也许凭借强大的信念真的可以令一个病人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