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其实是个理发师,她的店名就叫“春风理发店”,她的主业就是理发。
但我还是觉得,称她“店主”比较合适,因为她除了理发,很多时候都是在织鱼网。每次我去她店里理发,总是看到她坐在一个角落里穿梭走线,见有顾客来,才停下手中的活计,那情景,似乎织鱼网才是她的主业,理发只是顺带着干干。
织鱼网的应该称作什么师呢?没听说过。只是单纯称她理发师,似乎又埋没了她。
女店主的老家,在巢湖南岸的槐林镇,是著名的鱼网之乡。镇子上的女人,从七八岁的女孩,到七八十岁的老太,都会织鱼网。如果从个人爱好上比较,女店主可能更喜欢织鱼网,只是理发钱来得快些,鱼网要织到一定的长度,再带回老家去卖,挣钱的周期要长一些。
女店主的理发手艺,和她织鱼网一样地娴熟,只是这条小街比较偏僻,上门的顾客不是很多,难以全天候发挥。不过这样也不错,能使她的精力在两项活计上平分秋色。
也有不利的一面,因为不完全依赖理发赚钱,设备的投入就放松了些。就说那个洗头设施吧,应该是处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水平,一只铁桶挂在墙上,桶的底部安了个水龙头,水龙头上接了一截橡皮软管,洗头时,把在碳炉上烧的热水倒一瓶在水桶里,再加点自来水,就OK了。
在她店里理发,每次到洗头的时候,心里总觉不爽,总觉得头发上的肥皂泡没有冲洗干净。
就因为这个,我已经有好几年没进她的理发店了。
今天忽然心血来潮,又想起这个小街上的理发店,一来是惦记着女店主的理发手艺,还有就是店址偏僻,来理发的人不多,不用排队等候。
几年没来,最明显的变化是,原先挂在墙上铁皮水桶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新式电热水器,下面橫卧着一个躺式洗头盆,也算是鸟枪换炮了。
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拐角里没了鱼网,却放了个童车,女店主手上抱了个四五岁的孩子。不用说,一定是添孙子了。
“你要理发啊?”见我进来,女店主明知故问,也算是打招呼。
我点头笑笑。她也笑笑,说:“我现在带着孙子呢。”
“让他坐车上,不行吗?”我指了指那个童车。
“他哪坐得住呀。”女店主摇摇头。
话虽这么说,她还是动作起来。大概是看我骑自行车来,不忍心看我跑这段冤枉路。只见她两手一抖,呼啦 一声,变戏法似地,一个折叠式的塑料围帐被拉开;哗啦一声,一袋子杂七杂八的玩具窜进围帐里;又哗啦一声,一袋沙子倾倒在围帐一侧。这才转身,把孩子放进围帐里。那孩子轻车熟路,在里面一屁股坐下,旁若无人地耍了起来。
这一整套动作,前后不到一分钟,看得我目瞪口呆,直到女店主招呼我坐下,才回过神来。
理发的时候,我饶有兴趣地看着围帐中的小家伙,脑子里幻化出几年前的那一幕:也就是在那个位置,每次来都能见到一位二十出头的男青年,陪侍在一侧,慢声细语地闲聊, 他是女店主的儿子,母子俩似乎有永远聊不尽的话题。
“时间过得真快,”我感叹道,“以前你儿子没事就来陪着你,还说要陪你散步。没想到,一转眼孙子都这么大了。”
女店主一听乐了,说:“那时候我就说他,你陪我散步有什么用,找个女朋友,陪她散步去,才是正事。你猜他怎么说?他说趁我现在单着,陪陪你,到时候没时间陪你,你会少点失落感。”
真是个暖心的儿子!
“那你现在有失落感吗?”我问。
“现在啊,又要带孙子,又要烧饭,还有这个店,整天忙得团团转,失落个鬼啊!”
“那倒也是,现在要带孙子,鱼网也织不成了。”
“织鱼网啊?”她对这个话题显然更有兴趣,“那些年织鱼网,每年挣几千块钱,正好交了养老保险。今年起,年龄到了,不需要交了。以后就只进不出了。”
说话间,她可能意识到我曾经是这里的老顾客,又对着镜子瞅了瞅,说:“你现在过好了吔,气色比原来好得多,是发福了。”
我们这里人,说人家发福了,是恭维话。看来我们聊得还算对路。
“鱼网不织了,只是可惜了你那门手艺。”我又接上前面的话题。“不过,你也是该歇歇,享享福了。”
“我家儿媳妇也这么说,她要我把这个店关了。我说,我倒想歇歇,你们可要想好了,到时候买米买菜,带孙子出去玩买个零食,都找你们要钱,行吗?她不吭声了。”
女店主口齿伶俐,噼里啪啦,我分不清她是在抱怨还是炫耀幸福感。
但我还是支持她,这个店不能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