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生命之书》二

觉知和直接行动是一切的解药!

路上

关于变成、信仰、行动、善与恶。

一、变成:

1、你想“变成”的是你本来就有的,不需要识图变成,而是觉知。

假设你觉得自己粗钝,想变成敏感,这本身就是粗钝的,但当你在每个生命的场域去观察和觉知什么是粗钝,这个观察和觉察过程就马上转化成你想要的敏感状态。

觉知没有刻意,觉知没有任何动机。

2、爱是没有界分的,你无法在缺少爱的情况下逐渐发展出爱,你只能觉察自己没有在爱,然后才可能得到转化。

3、当强化自我的任何标签或特点时,就在开始寻找安全感,真正的自我就消失于环境或组织中。

摘录:

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一种“变成”的过程。丑变美,穷变富,不论我们想转变成何种境界或状态,里面都有责难、反应、定名和存档的活动。“变成”是一场无止境的挣扎:我现在是这样,但我总想变成那样。

所有的变成活动、所有的自我冲突都是不和谐的。

自我根本不认识爱。只要一说出“爱”这个字,你就会经验到它,于是真正的爱就不见了。当你真的体认到爱的时候,自我已经消失了。

二、信仰

这章对我的启发很大。因为我一直羡慕有信仰的人,也一直在寻找一种信仰,只是一直没有找到,我应该感谢自己的要求高还是悲伤于自己的懒惰想要借着信仰逃避思考。

但其实都不需要,一直在找信仰这只是一个发现,觉知到就可以。

摘录:

我们不想面对和了解当下的真相,所以才发明了各种逃避的方式,然后又美其名为理想或信仰。

在信仰和教条的背后,始终埋藏着一股对未知的恐惧,但我们从不去观察这份恐惧,我们只是不断地在逃避它。

信仰越是强烈,我们就越武断。

如果你信上帝而另一个人不信,那么你的信仰就会造成你和这个人的对立。

一个杯子必须空了才有用,心如果充满着各种信念、教条、主张或别人的思想,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创意,它只会重复别人的话语。

三、行动

很多时候我们执着于我们的认知指导行动,那是活在过去。放下概念,直接观察生活,没有念头的行动,活在当下。

没有概念的行动就是爱。爱不是一种概念,爱就是爱,在行动里,在生活里,它是实相。

四、善与恶

二元对立是被思想制造出来的,若完全觉醒,活在当下,就没有所谓的善恶之分了。

没有发心和发展,只有当下。善就是善,恶就是恶,没有“变成”。

如果我认为未来还有一个更高更好的我,我已经受制于我的思想,受制于时间,而灵和神是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

摘录:

爱如果示现出来,就没有所谓的善或恶了。你如果真的爱某个人,是不会去思考善恶问题的,你整个人都充满着爱。

世上的善恶对立都是我们制造出来的,而恨似乎比善更能制造出同仇敌忾的向心力。

邪恶就是邪恶,它是不可能带来善果的。

一旦有了贪婪的观念,一定会产生不贪婪的理想。心如果去追求不贪婪的境界,便仍然受制于贪婪,因为它还是想达成某种理想。

“我”能不能从邪恶演变成良善。这个“我”就是邪恶的核心,它有没有可能透过演化而变得高尚、良善?显然是不可能的。心理上的自我感永远是邪恶。

去发现心是如何被占满的。被过往的记忆所占据的心,不可能看见那崭新的、原创的、真实无染的实相。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