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瓜妞 ‖ 98年 天秤座 大三在读 )
第一次接触微信,是高一的一场文艺汇演之后。一位手持单反的男同学在舞台边找到我,说要加微信给我发照片。
“微信?不好意思,我没有微信。”
“啊?是不想加才这么说的吧。”男同学低头摆弄单反。
我其实很少网络社交,能让我天天挂着QQ刷太阳等级就不错了,更别说微博微信,“那个,加QQ行吗?”
“同学你认真的吗?现在还有人不玩微信?”他意识到语气不慎后又补充道:“那我帮你创一个吧。”
此后,我就像发现了新大陆般,每隔十分钟就想看一会儿朋友圈动态,每次看到发现菜单的右上角出现了小红点就觉得很兴奋。最有趣的是,加了好友后会发现,世界好小,原来我好友的好友也是我的好友!
上了大学后,前前后后加了上百人,现在微信里躺了621个账号,每次刷朋友圈没有一个小时停不下来。朋友圈是个好地方,在展示自己生活的同时也能见证别人的生活故事。
可是有一天,我打开了一位许久没联系的同学的朋友圈,想看看她最近的心情和生活。却发现冰冷的一条横线。
后来,我又连续打开一些在中学时代玩得很好的同学的朋友圈,几乎都仅留一条横线。
最后,我打开的是当初那位帮我创立微信的男同学的朋友圈,无独有偶,仍然是一条横线上明晃晃的几个字:朋友仅三日可见。就像冬天的寒风掠过脸庞,让人猝不及防,又冰凉刺骨。
我一直觉得朋友圈就像一本日记本,它能让我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再翻阅起,也会心入暖流。但是,“存在即合理”,既然微信官方出台了这个设置,众多微友也选择使用,便有它能够存在的理由。
于是,我询问了几位朋友:
1.本身没有发圈习惯
2.微友人员复杂,不想透露太多个人信息
3.朋友圈已无关“朋友”
4.自己的生活不需要围观
5.保留神秘感
6.就是想要保持页面整洁的“强迫症”
7.人多口杂,设置权限避免不必要的社交
跟他们聊完之后,其实也能理解了!
昨天的动态配不上今天的我。遇到有人翻看几年前的朋友圈并且点赞时,感觉脊背发凉。有太多回过头来看太傻的朋友圈,删起来麻烦,留着又碍眼。
曾经的幼稚让朋友圈就像晴雨表,任何情绪和想法都一表无遗。不想那些新认识的朋友通过朋友圈就把自己定性了。谁是怎么样的人,交往了才知道......
非好友关系的微友越来越多,不设置权限就像在裸奔!
那为什么不直接屏蔽呢?
这就可以用标题那句话来回答了:
不想深交,不愿断交。
有一些是几年前的小学、初中、高中同学,很久没联系了,但也不至于屏蔽,只是好像不会再相见,也没必要让对方知道太多。
能加了微信的人一定存在某些利益关系,说不定哪天又用得上呢?
作为一种人际维系,还是要让渡一些隐私动态来说明,我没有屏蔽你,你也别屏蔽我,就这样安安静静地待着,需要时再来往,挺好!
很多微信大号经常标榜“朋友圈三天可见容易没朋友”等话题来发表负面评价,其实无论三不三天,他还是他,她也还是她。
如果真正关心、想了解ta,那就直接约出来见面叙叙旧聊聊天;如果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想逛逛朋友圈,又何必在意ta们的朋友圈几天可见呢?
趁有周末和小长假,不妨约上两三好友,一起去好玩的地方,做有趣的事,共同留下美好的回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