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位网友给我留言:孩子的作文老是写不长,总说没啥可写,一件事三言两语就讲完了,比如:《高兴的一件事》,大致意思是这样的:今天,我考了一百分,妈妈高兴极了,夸我进步了,我太开心了。晚上,妈妈给我做了我最爱吃的糖酥排骨,说是奖励我,吃着美味的糖醋排骨,我心里别提多美了。
在这个事件中,“我”和妈妈全部变成了不说话的“哑巴”,我考了一百分,回家肯定要说话,即使不爱说话的同学,也肯定会说:妈,我今天考了一百分,爱说话的孩子就不止这一句了,会说好多:妈,看,我今天考了一百分,你不知道,这次的题多难,我们班的学霸才考了98分呢,就我自己考了一百,老师对我简直刮目相看,哎妈,上次你可说了,如果我考一百分,你可说有奖励呢,说话还算数不?
那妈妈呢,看到孩子考一百分,更不可能一句话不说,说了好多,把这些语言写出来文章不就长了吗,并且,文章也生动了,多好啊。
还有,两个人不可能每人只说了一句,应该来来回回说了好几个来回。
晚上吃饭的时候,肯定还会说话。这些语言都没有,所以文章不但短,还干巴巴的没意思。
凡是作文写不长的同学,我们看他的作文,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他作文里的人物都不说话,都是哑巴,大人是“大哑巴”,小孩是“小哑巴”,文章里没有人物的语言,全部是事件的叙述,
二
其实,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讲话(安静的时候,心里在讲话),留心观察一下,一件事里,人会说很多的话,如果把这些话记下来,那肯定会是一篇很长的文章。我们再举一个例子:
做晚饭时,妈妈发现没有盐了,叫我去买。我正在看电视,不肯去,妈妈非要让我去,我只好去了。
事件写得很清晰,但太短、不生动,原因就在于,作者让“我”和妈妈都变成了哑巴,不让人物说话,想一下啊,妈妈让我去买盐,需要说话;我不去,需要说话;妈妈非让我去,要说话;我只好去,也要说话。这个事,需要我和妈妈来来回回地说好多话,可作者硬是把我和妈妈都变成了不说话的哑巴。这就是文章短,不生动的原因。
下面我们让人物“开口说话”,我们会看到,文章不但变得生动形象,还顺便解决了我们的字数问题,篇幅一下子拉长了好多。
如果我们让人物开口说话呢,那就不一样了。我们看修改的样子子:
放学回家,我把书包往沙发上一扔,立即打开了电视。我一边看着《熊出没》大电影,一边大声喊着:“妈妈,饿死我了!饿死我了!赶紧给我拿点吃的!”
“冰箱里有面包,你自己拿,先吃点,我正在做饭呢!”正在厨房里切菜的妈妈高声喊着。
我快速爬起,打开冰箱,拿起面包,立即回到电视前。活泼可爱的小女孩让坏蛋抓走了,光头强和熊大熊二正全力救援呢,“快快,跑过去,跑过去啊!”我从沙发上跳起来,跑到电视机前,为他们鼓掌加油:“好好,抓住,抓住!”
正在这时,妈妈从厨房里跑了出来,对我说:“我们家里没有盐了,赶紧去下面的小买部买袋盐来。”
“我正在看《熊出没》大电影,我不去!”
“没盐不能做菜,你快去快回,回来再看。”
“不行,回来我就不知道小女孩怎么样了!”
“你今天晚上要不要吃晚饭?”
“我就看┄┄”“视”字还没出口,妈妈拿起遥控器,按下了红色键。我正看到紧要关头呢,情急之下,喊:“我就不去,就不去,你把电视打开。”
“你再跟我这样说话!”妈妈虎着脸,把遥控器扔到了沙发上,举起了巴掌,向我──
“好,好,我现在就去,我现在就去!”我见妈妈真发脾气了,好汉不吃眼前亏,马上软了下来,接过妈妈手里的钱,飞向了楼下。
原文没有人物的语言,一共就30几个字,简直不能称之为作文,但是加上人物的语言之后,文有内容可写了,文章一下子长了,还很生动形象,这就是让人物开口说话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