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父母差点被导游忽悠买一种宝石的经历,
朋友圈的留言观点几乎一致,万把块的宝石,实际价值值不值千把块都是一个值得衡量的问题,去旅游千万别人导游推荐的东西。没有任何一个人持这个国家是产宝石的,所以物美价廉值得购买的观点。
可想而知,被导游带去的旅游购物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可信度有多么低。
我自己有过两次比较糟糕的跟团被迫购物的体验,导游有一种你不买就不让接下来行程的架势,更有一种不买东西不让你走出商店的行为。
我觉得本来旅游搭配购物是一件比较合理的事情,出去旅游的人,消费能力也不错,而且很多人都有购物的需求,这些需求大部分集中在这三大类:
1、本地的特产,比如说云南产玉,本来就想买玉的人,去云南顺便买一块回来是比较正常的行为;
2、伴手礼送人,一些价值不高,但是有纪念意义的产品,很多出去旅游的人都会买一些回来送周边的亲朋好友;
3、品质更好,更便宜的产品,比如去日本买马桶盖,去欧洲买奢侈品,就是因为品质很价钱便宜,很多用户去旅游的时候都会买一些。
旅游和购物相辅相成,本来是一件让导游和游客双方都愉悦的事情,对旅行社来说,旅游的人有消费能力,并且是集中消费,省心省时省事可以赚到一笔佣金;对于购物的人来说,旅游的途中买到本来就像买到东西,又比市场价便宜,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但是,现在国内的旅游团基本上把购物这个口碑完全做烂了,为了吸引游客报名参加很多团费的报价是亏损的,都打算在购物环节大大宰游客一笔。
旅游购物团的安排往往是这样的:
1、不管是去哪里,都有一站是卖玉(宝石、彩金),这是一种真假难辨,价值很难判断的产品;
2、大部分产品标榜厂家直销,价格要比零售店便宜,但是却是一个“三无品牌”,网上无从查询,正常市场上不流通,消费者也就无从比价。
每到一个购物站点,导游都有让你不得不买的理由。去旅游之前都是信誓旦旦地说坚决不买,旅游回来还是买了一大堆不需要的东西。这是因为导游总能想出各种阴谋诡计让你购买。我印象中有一次去北京十三陵,去十三陵之前安排了一站买玉的购物行程。在车上导游讲了一个故事,大意是说十三陵阴气比较重,需要玉这种东西护身,顺道还讲了一个去十三陵后灵魂出窍的人物加以佐证,同行的一车人,很多迷信的多多少少都买了一点和玉相关的产品。(从营销角度研究,很抓住人性的痛点)
这让我对于旅游购物很反感,我觉得旅游购物完全可以以更好的形式呈现,为什么被做成现在这么烂的口碑?
1、游客在旅游途中想要购物是一种很自然的行为,我在上面也提到了一般出于三种原因,多少都有购物的需求。那么旅行社为什么不能从零售的角度,把游客看成一种流量,提供给消费者一种正规的正常零售店价格的产品呢?对于旅行社来说因为整体的消费是集中的,所以销售额其实是很好做的,为什么一定要把游客当成被宰的对象,卖一些三无产品给他们呢?明码标价,可以比对,因为团购而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到,我觉得是一种双赢行为。
2、如果为了降低团费,而要在购物这环节大赚一笔,我觉得也是可以理解。但是因为旅行社带去购物的常规渠道费用都不存在(比如超市的渠道费、商场的入场费、租金费),很多工厂店都建在很偏僻的地方,租金成本也很低,由旅行社统一带去购物,宣传营销费用又能省一大笔,这些钱对于旅行社来说已经可以大赚一笔了,为什么还要以不常规的价格卖给消费者呢?
3、很多旅行社的心态和当地接待游客的心态,都是宰一次游客,反正他基本不会来第二次的。但是这种心态的负面影响目前来看很可怕,现在大家对于旅游购物的信赖度极低。当然,被坑一次的游客只能自认倒霉,但是他会传播给生活中的人,不断地传播,就形成了现在的局面,我的朋友圈里80后和90后们对于旅游购物基本是不信任的。如果要重新拾起这些信任度该有多难?他们明明是一群优质的有消费潜力的客户群体,你为什么不能提供给他们合理的产品合理的价格良好的服务呢?为什么非要关小黑屋、提供一些“三无产品”,高于市场零售价卖给他们呢?如果你提供的是价廉物美的产品,他们也乐得为你传播,这是双赢的事情。
在我看来,旅游购物明明握着一手好牌,却被自己打烂了。从零售的角度看,这就是一群有消费能力的集中流量客群,但是旅行社最后把口碑彻底做烂了,最后形成了一个坑蒙拐骗的购物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