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生活中是不是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一帮朋友吃完饭以后,有人提出要送他回家,这时候时间已经不早了,而且朋友家很远并不顺路,你自己回家还有事情,但是当别人提出这样的要求时,我们却不好意思拒绝,怕别人不高兴,怕别人对我们有想法,怕破坏了朋友间的关系,还是送了同事,结果回到家自己却感到很累,耽误了自己的休息时间。
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当孩子提出要妈妈出去帮忙买东西,这时你工作了一天,已经很累了,想在家休息,但是怕孩子不高兴,没有拒绝孩子,你还是委屈自己拖着疲惫的身躯出门帮孩子买东西去了。
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事情经常发生,当别人提出要求时,有时我们明明不想做或者做不到,但是我们硬着头皮答应下来,虽然帮了别人的忙,但是自己往往感觉很委屈很压抑。为什么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那么害怕拒绝别人呢?因为我们怕得罪人,怕别人不高兴,而忽视了自己的感受。
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提出,一个人在早年生命中与人互动的经验,会形成他之后面对压力的模式,她把这些不同的应对姿态总结为四种求生存姿态:指责、讨好、超理智、打岔。那么刚才上面讲到的那一类人就是典型的“讨好型”。讨好型的人常常有过分热情的、请求宽恕的、乞怜的行为,他们经常说的语言是:“没事,没事”“都是我的错”“你别不高兴了,对不起”。他们的心中只有他人,没有自己,他们害怕冲突,害怕别人不高兴,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表面上看上去,这类人温和、善良、包容,人际关系很好,是个特别好相处的老好人。但其实,他们内心常常觉得委屈、悲伤、不满,他们为了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经常压抑自己的愤怒。他们内心的独白是:“我是不重要的”“我是不值得的”“别人不高兴都是我的错”,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很低,对自己缺乏自信,把焦点放在对自己的期待上,认为自己没有达到别人的期待,自己就是不好的。当你问他们爱谁时,他们会说出一串人,有父母、孩子、朋友、同事,唯独没有自己。
然而,经常讨好别人,实际上并不能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有时甚至会招致别人的轻视和厌恶,当你自己不把自己当回事,别人也不会把你当回事,别人认为你好说话,就会一再地对你提要求,当你没有边界时,别人就会一再侵犯你的界限,反正无论如何,你在别人那里都是安全的,没脾气的,不敢拒绝的。但是当你每次讨好过别人之后,自己内心的委屈和愤怒无处释放,长期压抑在体内,会引发各种躯体症状,严重时会引发抑郁情绪。
那么,该如何拒绝别人,而又能维持人际关系呢?萨提亚指出,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一致性沟通”,既要照顾自己,也要照顾他人,同时还要照顾情境。如果同时能照顾到这三方面的需求和感受,就能处理好各种关系。讨好型的人就是缺乏了自我,如果把自己纳进来,就可以跳脱出这个模式,达到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平衡关系。
如何既照顾自己,也照顾他人,同时照顾情境呢?下面,举个例子说明:儿子要妈妈去帮他买零食,但是妈妈工作了一天,已经很累了,不想出去了。这时我们可以这样表达:儿子,妈妈知道你上学上了一天,想吃点好吃的零食满足一下自己,不是妈妈不想帮你,只是妈妈今天工作很累,这会想休息一下,妈妈希望你自己去买。这里面既照顾到了儿子,理解儿子想吃零食的想法。也照顾到自己,表达自己很累,想休息。同时照顾到情境。常常练习这样表达,即使拒绝别人,自己和他人都不会有情绪,也能维持好两者的关系。
就算你拒绝别人,别人不高兴,那也是别人的事,你不能保证别人天天高兴,他不高兴是他的事,但是我们允许他不高兴,我们不能拒绝了别人,还一定要别人高兴。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有限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能力有限,所以有些事情我们做不到,那么我们拒绝别人时,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别人拒绝我,我也能理解他也是有限的,而不是因为我不够好而被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