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先生在论文化时说过一句话:“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仔细品读,可以提炼出四个关键字——修养、善良、自觉、自由。
先来说说修养。小时候我记得如果被别人说没有教养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情,这句话是很毒的,直接把你父母师长一起拉进了深坑。后面大一些的时候“教养”一词换成了“修养”,施教者换成了自己,乃为修养。到底什么是修养呢?我们看西游记开篇如何说明孙悟空身世的:“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孙悟空吸收日月之精华,由石化人,此为修炼。而修养一词发端于道家,最开始就是指修炼。唐.吕岩《忆江南》词:“学道客,修养莫迟迟,光景斯须如梦里。”是修行后的表象,修行是对内心思想和行为的改造,通过修行后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修为是修行的程度,而修养只是表象。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修养是一种外化的状态,本质上为自我修炼的一种表象。古人谓之修炼,在今日我们指内心思想、文化、操守、价值观的培育与洗炼,是只出现在人这种拥有文明的高级生物身上才有的特质。
来看看何为善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婚嫁生子,人人都盼望着金玉良缘,都对着另一半有着期待,其中很多人的共同标准都有这一条——善良。来看看古人提到善良的地方。《礼记·学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孔颖达 疏:“良亦善也。又能招求善良之士。”唐韩愈 《争臣论》:“ 晋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到底何为善良?梁先生已经解释过了,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中华汉语字典对“善良”的解释即心地纯洁,纯真温厚,没有恶意,和善,心地好,和善而不怀恶意、为他人着想的人。
再来看看什么是自觉?每一个家长都希望有一个自觉的孩子,每一个老师都希望有一批的学生,每一个老板都希望有一群自觉的员工,每个人都希望他人自觉。萨特说:“他人即地狱。”还不是因为他人不自觉?自觉有两个意思,一曰自己觉察到,二曰自己觉察到后有所觉悟。再来看看哲学概念:“自觉即内在自我发现、外在创新的自我解放意识。其是人类在自然进化中通过内外矛盾关系发展而来的基本属性,是人的基本人格。其是人一切实践行为的本质规律,表现为对于人自我存在的必然维持、发展。人类自觉本质的维护与发展是自由的真实实现。人的内在生命本身具有意识本体与物质本体的矛盾其构成人的内在本质,其基本属性就是有意识的维护、发展自我本体。在与外在物质世界的矛盾过程中发展自我本体。其是创造自我的基本规律。”重点在于,首先人的自我意识会随着自然进化被解放出来,人不仅会观察客观世界,对客观世界有所认知,也会观察自己,对自己有所认知,并区分客观世界与主观自我,人会发现客观世界与主观自我的不同会发现二者的矛盾,比如客观世界的规律是放纵自我,享受情欲,但主观的自我需要有所节制,自觉即维护主观自我不受客观规律的影响进而维持自我。梁先生提出有文化即无需他人提醒的自觉。自己控制的住自己,对每一个诱惑有着本质的解读,深刻洞悉诱惑背后的代价,并能不为诱惑所动,此为自觉。
最后一个是自由。论及自由,我们无须提及裴多芬的那句“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经典,就能深刻体会何为自由。因为我们知道何为不自由。身陷囹圄、囿于病榻、大冤难伸都是典型的不自由现象。但是我们渴望的无拘无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是自由吗?当然不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不仅仅有我们的星球,所有物种都在争夺地球上的资源,水、空气、土地,人还需要各种生产资料,有社会的地方还有对权利、名望、女性资源的争夺。因为人的欲望无限,而欲望对象有限,一群人的无限制会导致另一群人的不自由。所以,梁先生说自由是以约束为前提的。
修养、善良、自觉、自由,四者都有一个共性——反人的生物性。人的生物性是自私、贪婪,只为身体本能而行事,不会有什么思想境界(浪费能量),不会去管别人过的好不好(只要不影响自己),更不用谈约束自己,自我提醒反抗客观世界对本能发起的诱惑。所以文化是逆人类生物性的。而我们又知道人脱离了生物性才诞生了文明,即只有有文明的生物才会出现文化,文明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文明是一种博弈,是一群自私生物求生存的无奈”。文明的土壤存在久了,其上生物便有了文化,久而久之为了方便传承,文化便进化为信仰。信仰——无缘无故相信的真理。
所以我说,梁先生论及的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信仰——我就是相信这样子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