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到了末路,为了孩子,是否应该留下来?
在我们很多的婚姻家庭咨询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来访者在哀声吧气之余,痛苦又无奈地说,虽然我们的婚姻也明存实亡,但为了孩子,我不得不留下来.....
这个理由真的成立吗?抑或真的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吗?是不是有些人还夹杂着其他无法离开的因素,却拿孩子当借口呢?
首先,就我们今天的核心家庭关系来说,维持家庭的健康稳定关系的轴心是夫妻关系。因为有了夫妻关系,向下才有了孩子;向上才会把对方的父母当父母,把对方的亲人当亲人;因为有了夫妻关系,双方才有可能建立起这个核心家庭,并且以一个独立的单位成为社会的一个单元。所以夫妻关系是家庭稳定的核心因素,如果夫妻关系遭到破坏了,婚姻所维持的家庭这座大厦就将倒塌,即使不倒塌也会成为了危房,随时威胁着所有人的安全与心理。
其次,夫妻关系这个对于孩子来说的初级社会关系,也塑造和形成着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成为孩子以后所有关系发展的模型,处理人与事的内在工作模式,所以夫妻关系的质量可能会造就一个健康优秀的人才,也可能让孩子形成心灵创伤,影响孩子的一生幸福与人际关系,甚至让孩子形成患上精神疾病,而耽误了孩子的一生。
最后,夫妻关系也主宰着这个家庭的发展方向,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和我们文化的传承。那种表面的夫妻关系,象一个表面鲜艳光洁的水果,而里面却已糜烂不堪,你喜欢这样的吗?这样的关系,对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一种不负责任,是一种欺骗,尤其给孩子树立了一个非常糟糕的榜样。当然很多父母会说,我们在孩子面前从来都表现的非常恩爱和谐,真能做到这样吗?
孩子,尤其是敏感性较强的孩子,他们大多不是感觉不到,而是害怕父母分开所带来的恐惧感,所以孩子常常会麻木自己,迎合父母,接受这种表面和谐礼貌却缺乏情感交流的关系。因为在还没有生存能力的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们的天,失去了父母可能意味着难以活下去,所以他们会与父母一起演戏,慢慢也就习惯了这样的假仁假义的关系模式,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也就在潜意识层面给孩子塑造了一种表面化的情感生活模式,这样的孩子会具有逃避现实、缺乏自信、没有勇气挑战自我,缺乏冒险精神与灵活变通的能力,他们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婚姻情感与家庭之外,因为父母的婚姻关系模式给他们奠定了这样的基础,形成了代际传递。
如果我们选择离婚,就一定会让孩子受到伤害吗?在我看来,那也未必,毕竟肥皂泡迟早要破裂。现在的孩子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现在的网络世界,让小小的孩子就对这个世界的复杂性与快速变化的常态有了相当的感知,每天耳边都充斥着各种悲欢离合的故事,这些信息让孩子适应变化的能力有了相当的心理准备与适应性。
孩子成长需要一个稳定的物理环境,以及一个绝对安全的情感依恋对象,这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基础。当然家庭关系也为孩子塑造着原始的基础关系模式,但如果夫妻塑造的关系是一种假象,那么对于直觉力非常强的孩子来说,就会形成“内伤”,虽然“外伤”可能不明显。但这种内伤让孩子在以后的人生历程中都难以治愈与改变。我们都知道外伤,可以看到,为了适应现实与面子尊严不得不去改变与适应;而内伤因为具有隐蔽性,人们常常选择逃避、假装、否定、外化等,到头来这份内伤就会跟随着孩子一生,也因此决定着孩子一生的命运。而坦然面对离婚的事实,只要父母双方即使不在孩子身边,也能给孩子塑造一个坚定接纳与爱孩子的印象,那么也会在孩子内心形成一个安全的内在爱的客体形象,安抚着孩子的心灵,即使外在的分离让孩子伤感,但因为内在安全的爱的形象在陪伴着自己,支持着自己的内心,孩子就有勇气去适应变化了的现实,逐步接受爸爸妈妈是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分开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和谐稳定与以孩子为中心的现实生活,孩子的心理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至少作为父母,你们给了孩子一个有勇气面对现实,勇于挑战与适应现实的榜样,这样的形象,会影响着孩子的人际关系、婚姻家庭、事业发展与矛盾冲突的处理等。当然,离婚后就意味着是单亲家庭了,就得去寻求单亲家庭孩子教育的方法与技巧,让孩子虽然生活在单亲家庭中,同样可以感受到健全的人际关系影响。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习惯了在痛苦中麻木自己,通过不断地逃避现实来缩小自己的生活空间、情感空间、思维空间,假装自己很快乐,假装自己不在乎,用各种感官刺激来麻木自己.....
所以,那种名存实亡的婚姻,未必都能带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只是用表面上的存在形式,掩盖了大家应该面对的残酷现实而已。相信很多人在现实中就是这样的一种趋势:不想接受丧失、分离,所以不得不选择慢性自杀式的关系与生活模式,不仅是婚姻关系,更有面对事业工作、生活困境的态度都可能如此,因为他们怕打破现实的平衡,他们宁宁肯选择慢性自杀,象温水煮青蛙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死亡!
为何会这样呢?因为他们缺乏挑战现实的勇气、缺乏冒险精神、外强中干,缺乏承担责任的勇气,他们把一切都交给了上帝,自己还常常暗示自己:随遇而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