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联句
李忱、黄檗(唐)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诗人通过具体某个事物的咏叹从而表达诗人的人文思想。在咏物诗中,作者或流露自己人生态度,或包含某种生活哲理,或表现作者生活情趣。因此,这首诗表面上描绘的是气势磅礴的瀑布形象,但实际要表达的却是作者志存高远、不甘落寞、有远大抱负,有雄心壮志。
这首诗题为《瀑布联句》,既是联句,因此为两人合作所成。是唐宣宗李忱和黄檗禅师合作完成的一首诗。
据《庚溪诗话》记载,当时还没当上皇帝的李忱与黄檗禅师一天在山中同行,观看瀑布。黄檗禅师远望瀑布,见瀑布飞流直下,于是咏出上联“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但咏出这两句之后就没了下文,一时得不出下联。李忱当即说到,让我来给你续上两句,于是接到“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写瀑布的诗已经有李白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所以前两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并无多大新意,高但高不过“三千尺”,落也落不过九天的银河,所以无法超越李白的千古绝句。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瀑布的溯源,经过艰难险阻之后,从山崖上一落而下,形成蔚为壮观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的瀑布以活生生的人格。“不辞劳”三字更是赋予瀑布拟人化,体现瀑布形成的艰辛,表达出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
后两句借瀑布以表达作者的志向:我的征途不是小小的涧溪,我的目标是星辰与大海。“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小小溪涧你是不能满足我的,我心向大海,我要开辟前程,我最终要东归大海化作波涛施展才能抱负。
李忱后两句,点名瀑布的远大理想,从而升华整首诗的气势格调,不但有了新意,而且气度不凡。咏物诗也是咏志诗,借这两句也表达出作者的雄心壮志。
做人也应当如此诗后两句所言,要有大胸襟、大格局、大理想、大眼界。当你胸怀远大的时候,你所思考的问题就不是眼前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正如42班的班长,格局是创建42班的商业帝国,所以他所想的每一步都不只是自己,每次布局思考的都是如何成就这一宏伟目标。
人生做事当如此,想的远方能走的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