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仁者,指有德行的人,有恩情的人;仁,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孔子将“仁”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
仁,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历来古代君王奉“仁”为治国理念,今来“仁”依旧深入人心。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养成了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古时社会治安较差,孔子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仁德,它穿越滚滚红尘,依旧没变。今时中国社会安定,一部分原因可归功于现代人心里仍有“仁”的标准。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犯错误。孔子认为,仁德与犯错误是共进退的。现在说,一个人的人品往往体现在细节上,和孔子认为仁德可以体现在犯错误上是一个道理。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而在现在,我们可以随随便便爱上一个人,恨一个人,这些“自由”和孔子提出的“爱人”“恶人”是相违背的。孔子认为,“仁,不仅用来‘爱人’,也可以用来‘恶人’”。在太极的世界里,中国一直相信对立关系,既然有爱,就必有恨。但如果想要平衡爱恨,就要以孔子提出的“仁”作为根本前提,形成正确的爱恨观。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表示与有仁德的一起交往才是明智的选择,演变当今世界的语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优秀的人相处,耳濡目染,久而久之,自己也就成为别人眼里优秀的人;反之,就会慢慢堕落。不仅是孔子,古代众多文人也觉如此。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即使身处陋室,却有如此高的领悟,这就是优秀的人。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如果早晨悟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我们现在所说的“道”,可能是比较单一的道德,但就这一简单的“道”,今人却难以理解,隔三差五被曝出道德败坏,道德沦丧的事,实为让人心寒。就如臧克家所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仁,无时不在,在古,在今,在朝,在夕。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字从二不从三,即要化掉人心,只怀天地心,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来为人处事,即有博爱心、包容心,自会产生仁爱心。仁在朝夕,故人要有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