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周,和朋友在茶餐厅吃饭,餐厅不大,二十来张桌子。路上买了栗子,索性在等上菜的时候,边吃边聊。
没几分钟,注意到一个小男孩站在离我们桌子不远的地方,起初我以为他是四处溜达而已,和朋友都没在意,但过了一会儿,他居然直接站到了我们桌子边,眼睛直直的盯着我们的栗子。
小男孩大概3、4岁,眼里流露出对零食的渴望。朋友好心,一边和我说这孩子的家长呢,一边拿出栗子给小男孩。我们环顾四周,并没有看到可能像是孩子家长的人。
小男孩拿了几个栗子,没有要走的意思,伸手闹着还要抓袋子,僵持了一会,朋友有点难堪,但毕竟不能把一袋子都给他吧。
“没吃完不许要!”
我和朋友当时都惊呆了,一来这个声音是从我隔壁餐桌上的发出的,但刚才她一直在自顾自地吃饭;二来根据这个句式推断,有一层意思是,吃完了就可以找别人要;第三,她并没有觉得小男孩的行为已经影响到了我们,只是进行着“远程教育”。
小男孩犹豫着慢慢走了,但没几步又看着另外一个桌子的东西。家长原地喊了小男孩几遍,一开始小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最后竟然有点失控,引得整个餐厅的人都在往我们的区域看。
从始至终,家长都没有离开座位一步,也没觉得打扰到其他人有什么不妥。
爱吃爱玩,对很多事物好奇,这样的孩子常见,但这样的家长,对打扰到别人视若无睹,教育孩子全靠怒吼,也是让人大开眼界。
2.
说实话,要不是碰上这事,我还以为之前看过的这条新闻是个偶然事件。
在重庆,搭乘地铁的程小姐遇到一个七八岁的男孩伸手抓她手里的零食,孩子父母就在旁边,不仅没有管,反而让他吃完了再要。
这样的情节和我们预想的状态不太一样,小孩要完吃的不仅没走,反而变本加厉。而父母的“不作为”是更让我们感到无语的地方。
新闻下多条热门评论说出了我的心声。想到自己小时候,去邻居家玩,因为没经允许拿了邻居家的小汽车玩,被家长数落了好几天,后来再去别人家做客,看到喜欢的东西总要先问一句。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那个年纪,孩子最听的是父母的话。父母怎么说孩子就怎么听,父母怎么做孩子就怎么做。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父母的教养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行为,父母就是孩子的镜子,在这镜子里也照见他们自己。不懂事的孩子背后,往往都有一个不懂事的家长。
3.
同学和我吐槽过一件事。
有一次她在公交站等车,有一个小孩在站台上一会儿蹦蹦跳跳,一会儿爬上爬下,行人都躲开绕着走,家长就在旁边玩手机置若罔闻。同学忍不住提醒了一句,小孩这样不太安全,也影响到别人了。结果没想到,家长说了一句,这是我的孩子,你别管。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不会和小孩子计较的,但我们计较的是成年人的态度。我们明白管教孩子的不容易,也明白带着小孩到电影院到书店是为了让他们接触更多新鲜事物,但让人们感到不满的是,你作为家长对孩子行为的不管不问,对影响到别人这件事的毫无内疚,对好心帮助你们的人反而怨怼。
想起之前看《爸爸去哪儿》,对诺一的妈妈安娜印象深刻,出生表演世家,精通六国语言,曾经是法国驻京大使馆的工作人员,热衷公益活动。在对待犯错误的诺一时,也表现出了很恰当的教育方式。
有一次节目中,儿子诺一拿了茄子兴高采烈的要去洗,洗到一半突然又被其它事物吸引了,转身扔下茄子就跑,旁边工作人员好心提醒,你还没有洗完啊。诺一冲工作人员大喊了一句,我不干了!这时,诺一的妈妈毫不犹豫的抓住诺一,认真的指正了他的错误,然后诺一乖乖的向工作人员道了歉。后来,诺一妈妈总结说,对他的要求就是一定要有礼貌,要好好跟大人说话。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有一句名言,教育之道无它,唯爱与榜样而已。爱与榜样的力量来自哪里,很明显家长是最初之源。家长与孩子之间,言传身教里是爱的循环,只有家长给孩子做好榜样,孩子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4.
小孩子犯了错误,家长最爱说孩子还小不懂事。是的,孩子确实还小,可是你不小了,家长有没有教养直接影响到孩子,“孩子还小”这句话是外人给你的孩子作为安慰的,不是你给自己孩子的借口,总拿孩子还小当借口的家长,可能他们的孩子一辈子都长不大了。
有些家长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还小,需要别人让着点自己的孩子,希望别人能够给自己孩子多一点理解。但是他们忘了理解是相互的,作为家长不尊重别人,质问别人,还想让别人给你们行个方便,天下没有这样的道理。
但是,相应的,我们喜欢有教养的孩子,更尊重有素质的家长。
说实话,当个有教养的家长真的很重要,因为家长培养了什么样的孩子,就给了世界什么样的未来。
我是霖曦,一个正在认真写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