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班途中,一个人安静的时候,总喜欢打开播放器,有几首歌是收藏的循环曲目,其中朴树的歌是一个高频率点播,朴树的“送别”、“那些花儿”、“平凡之路”我相信是许多人迈向中年的你都有的共鸣。那种对回不去的纯净向往,那种对现在的无奈,不是嘶吼,只是一点点叹息。
我特别钟爱朴树“送别”的一个Live版,从现场的收音可以听到女歌迷深情的叫着“不要走”,男歌迷说“再喝一杯”,“记得写信回来”,给我印象特别深刻,我想很多人内心都住着一个朴树式的模样或种子,我们都希望做一个纯粹纯净的人,只是那个理想是你理想中又达不到的远方。
去年看朴树的两个视频,一个是参加阿雅的《奇遇人生》,从抵达机场到下飞机,参加整个录制,遇到自己不喜欢时,不止一次表达不想录制,或不想继续探讨某个话题,又如他参加马东的《乐队的夏天》的录制,表达自己到点需要睡觉了,那个朴树很真实,我们之所以喜欢和向往朴树,是因为那个真实的自己,是我们在现实的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克制和迎合的,我们无法像朴树一样洒脱的直接拒绝。那才是现实中的我们,而朴树是我们心中的种子,却达不到的远方。
他们说现在的年轻人很燥,静不下来,是环境的问题还是群体的问题?我觉得这不是个问题,或者这是一个客观的现象,起码是每个时代的呈现出的现象。
前天,我的领导跟我微信说她年纪大了(她确实60多了),也确实很难去适应,所以打算辞职,但希望我继续留下,开心的工作。我感动的微笑回复,我这个年龄,工作是否真的开心已然不那么重要,只要薪酬合适,老板信任和肯定,有继续发展的空间,其实都一样,现在更多的付出是给家里和孩子更好的生活。
这或许矛盾,但也不然,工作就是工作,哪都是一地鸡毛,你本来就是来“扫地”的,又何苦要求谁都要给你开心。开心的团队固然好,但也不能自我定义标准,只要你刷子够,我想是否开心的标准和定义是在你自己选择。
如果用我现在的年龄在回忆过往,我会觉得,孩童时候的我们最无忧最开心,因为无须去顾虑明天;
如果你再往前推送,我会觉得,大学前的我们都很简单,那还是很干净的快乐和被保护的象牙塔;
再往前推送,我会觉得,刚开始工作那5年,还是相对幸福的,因为即使有人跟我说,没有远虑必有近忧,你也会挥挥手礼貌的微笑却双耳排泄掉。
但是,如果你已经成家立业,我想我们都不会说自己不幸,只是那种快乐是一种必然的呈递减趋势,让你快乐递减的不是伴侣和孩子,而是那句“没有远虑必有近忧”。人生虽是短暂的,却是不断考试的进阶,哪有天生的春暖花开,面朝大海,只有刻意铺垫的诗与远方!
我们都不喜欢鸡汤,也不喜欢世故,但是当我们逐步迈向中年时,我们如果能接近向往的生活的前提,更多是建立在一个目标明确,自律奔跑的状态。如果说“改变”和“迎合”会让你听了刺耳,那“适应”或许会委婉一些,心中种着纯净的种子,给自己和未来或当下的“我们”许一个不远的“远方”,或许我们的生活也不然全是一地鸡毛,也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所以,心怀朴树的种子,也不要去追随他的远方,只有我的远方才是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