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书,碰到一个问题:孔子姓什么?还真是让我一愣,仔细查证了一下,求得真知。
在对孔子的注释中这样记述: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所以孔子的姓是子。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的生活,了解一下孔子。
首先,孔子的姓:
早期,中国人的名字是由“姓”和“氏”组成的。所谓的姓,是指远古祖先留下来的大姓,氏则是姓的旁支,相当于小姓,其大多取自于地名或者官名。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小姓逐渐取代了大姓的位置,成为了人们最常用的姓氏。
如果,要论述孔子的姓,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子”这个姓。根据史料的记载,孔子的先祖是殷商王室的后代,在商朝灭亡之后,孔子的先祖被册封为宋国权贵。到了孔子第六代先祖之时,孔氏家道中落,无奈之下,只好改“子”姓为“孔”姓。
后来,孔氏一族更是受到了宋国的另一位权贵的欺压,为了躲避这位权贵的追捕和国家内乱,孔子的曾祖父便带着全家一起迁移到了鲁国陬邑。从此以后,孔氏就由宋国人变成了鲁国人。
其次,孔子的名:
根据史书的记载,孔子本名为“丘”,即:孔丘。有民间传言,孔子之所以名为“丘”,是因为孔子的母亲是去尼丘山祈福之后才生下了孔子。为了报答尼丘山,孔子的母亲便取尼丘山的“丘”字为孔子的名。此外,还有一个传言,说:因为孔子刚出生的时候,头顶两侧偏高,中间偏低,远远看去就像尼丘山,所以,取名为“丘”。
再者,就是“孔子”这一称呼的来源:
春秋时期,为了表示对学问高深之人的尊敬,人们一般以姓氏加一个“子”字来称呼他们,比如:老子、墨子和庄子。因此,人们便以“孔子”来称呼“孔丘”。
最后,就是孔子的字:
古代只有长辈才能直呼其名,如果,同龄人直呼自己的名字,那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因此,为表示对对方的一种尊重,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使用“字”。由于,孔子在家里的男丁中排行第二,所以,父母便取他的字为“仲尼”。“仲”,兄弟排行次序二:仲兄;仲弟。“尼”古同“昵”,相近,亲近的意思。
其实,年少之时的孔子长相俊美,身体健硕。他不仅精通诗书、礼乐,还十分擅长骑射,臂力更是惊人的强。根据民间传言,孔子的身高有1.96米。据此,附近的乡亲们以“长人”来称呼他。
据记载,在孔子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叔梁纥就因为染上恶疾去世了。所以,孔家因为失去了顶梁柱,走向了衰落。此外,到了孔子十七岁的时候,孔母也突然去世了,潦倒之际,孔子四处拜师学艺,以谋求生路。根据民间的传说:孔子年轻时曾当过吹鼓手,每当有人家举办丧事时,孔子总会去帮忙吹鼓。
后来,孔子投靠了大夫季孙氏,并先后担任了委吏、乘田等官职,对于自己坎坷的童年经历,孔子是这样评价的:“我出身于贫贱的人家,所以,我能吃苦耐劳。”
虽然,生活过得清贫且困苦,但是,孔子却有着宏大的志向。在孔子十五岁的时候,他就潜心钻研学术,请教名师。到了二十岁的时候,孔子更因为博览群书闻名于鲁国。后来,孔子的儿子出生,鲁昭公特意遣人携两条鲤鱼前来祝贺。为了纪念与鲁昭公的情谊,孔子便把儿子的名字取名为“孔鲤”。
虽然,孔鲤不像孔子的学生那么有才华,但他却是一个胸襟宽广之人。作为孔子的儿子,深知自己比不过师兄弟,却从来不会嫉妒师兄弟,也决不埋怨孔子的一视同仁。相传,一次孔鲤对孔伋说道:“你父不如我父。”对孔子却说:“你子不如我子。”由此可以看出,孔鲤是一个乐天派。
孔鲤不仅看到了别人的短处,也看到了自己的长处。而且,他懂得用自己的优点跟别人的短处相比,这也说明:在思想上,他是一个懂得变通的人,不愧是孔子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