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Q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知识积累的越来越多,人们需要掌握的内容也随之增加。做为承载知识的工具之一——书籍更是浩如烟海。
读书是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书越来越多,而人们的时间却是有限的,这就形成了一个问题。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按照我们上次学的麦肯锡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分析,这一问题属于追求理想型,即我们想学的知识太多,想读的书更多,而我们有限的时间让我们无法达到这个理想。
那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设立怎么样的课题才合理呢?
课题一:如何读更多的书,才能达到学会知识的目的?
课题二:如何选择有用的书,才能达到学会知识的目的?
显而易见,课题二,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因为不是所有的书籍里,都是真正对人们有用的知识。
真正会读书的人,读的书并不多,他们最擅长的是筛选书,也就是刷选有用的知识。
因为按照知识的生产方式来说,知识是一个又一个学术圈子里的人共同认定、一起制造出来的共识。
这些学术圈子里的人形成了一个学术共同体,我们知道的大部分科学结论、定理、概念、公式、学说都是这个学术共同体的共识。
这些共识不一定是正确的,也不一定是真理,所以有时候圈子里也会有反对的意见,当反对的意见越来越多时,就会达成新的共识,这时候新的知识就产生了。
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就要了解知识生产的特点:
一、知识不是网状的,而是树状的
一代又一代的学术研究者以圈子的方式不停地开枝散叶,发展壮大。
二、每个知识点上最重要的,并不是这个知识点本身,而是这个知识点的创始人或者发展传承者,谁在提出这个知识点,谁继承了前人的哪些观点,驳斥了对手的哪些观点,他对于知识树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节点性的贡献。
三、知识点永远以成群的方式出现。
有一个学说、观点、态度,必然会有圈子里的人响应,或传承、或驳斥。
知识的这种生产方式叫做:知识树原理。
根据知识树原理,我们选书的原则应该是:
一、读书以作家、思想家为核心,不能以知识点为核心。
想要快速入门一个新领域,就要选择创始人的代表作,或者当下一个相关思想集大成作者的作品。
二、读书必须找到凝结在作家、思想家身上的信息
包括他们的对手、队友、老师和学生。
三、一个作家、思想家毕生只有1到3个核心成果、结论、学说和观点。
其他的成就都是核心成就的延伸和扩展。
我们选书的时候,抓住以上三个特点,就可以找出真正对自己有用的书籍,学到知识点的核心了。如此既满足了学习知识的理想,又解决了书太多读不完的问题。
(注:本文的“知识树原理”来自逻辑思维前策划人,李源老师讲授的极简精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