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有朋友和同学要我分享英文论文写作发表经验,一直没有分享。直到在经历全了JCR3区,2区,1区期刊录用,再加多篇稿件被拒之后,才敢总结一点研究、写作和投稿经验,给刚开始做研究的学者同仁和师弟师妹们参考,希望能让大家少走一些弯路。
我的第一篇英文写作经历或许会对在长夜中摸索的人有所启发。我在博士开题前做了第一个研究(也是博士论文里的第一个研究),当时已经憋了一年多,天天看文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想到了感觉有价值的创新点,且工作室在这方面研究有一定的基础,综合考虑之后决定做这个研究。不算做实验、处理数据的时间,仅仅是写作,每天早上8点前到工作室,晚上10点半离开,除去吃饭时间,一直都在写,大约写了4个月,期间放了8天春节假。记得2017年除夕前两天,工作室里还在坚守岗位的只剩下我和导师,那天下午我们检查完工作室的用电安全,导师出发回家过年,我继续写论文。除夕前一天,离开上海回家,那时候还剩下Conclusion部分没写完,春节后,初七返回工作室,完成初稿。第一篇英文花的时间特别长。刚开始每天只能写约100字,写了删,删了写,这是常态。现在快一点了,一天也就600-700字左右。由于没有任何英文写作经验,第一篇初稿字数接近9000(含参考文献,其实完全没必要写那么多,现在一篇一般4000字左右,把事情说清就行),之后又花了2-3个月,做投稿前修改,大幅缩减到6000字左右。我们工作室后来出了几位剑桥牛博,其中一位在硕士期间帮我修改了好多遍语法错误。从2017年6月投出,到2018年8月录用,一共经历了4轮修改,评审专家很专业,从文献综述,数据分析方法,到实验结果论证都给出了详细的意见,我需要做的就是根据评审意见重新撰写综述,补充数据分析,对实验结果与前人研究结论做比较,论证其合理性。由于当时怕受打击,没敢直接投1区,投了一个2区的期刊,现在回头看,1区和2区期刊的审稿要求差别很大,当时做的选择是对的。无论从投稿成功,还是失败的经验来看,我导师当年说的都是对的,英文论文语言很重要,第一印象很重要,不要让评审人填补你语言的空白。大家投稿前一定要仔细校对论文的语言!
英文论文能成功发表有很多关键因素:如理论,方法和论证。尽管语言很重要,但评审和编辑绝不会因为语言差而拒稿。总结我自己的发表经验,被彻底拒稿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1.审稿人提出研究方法不合理,如实验控制不够严格。这属于致命性打击,编辑会认为你这个稿子没有修改必要了,直接判决死刑。
原因分析:这类情况出现,评审一定会附加评论,你文献阅读是具有选择性的,很多重要文献根本没有参考,也没有参考别人做这类研究的方法。换句话说,你想要另辟蹊径,结果误入歧途。通常这类评审人非常专业,直指要害,但他们都很值得尊敬,因为会给你解药,也就是参考文献。他们会把行业内经典文献列出来,供你参考,下次做实验的时候参考他们的方法,一定能发。
2.审稿人认为你的研究没有创新或重大贡献,只是验证了别人的结论。这也是致命的,通常主编看了这种意见,也会直接给你的论文判死刑。
原因分析:这类情况出现,有可能是你没有把论文的关键创新点描述清楚,也有可能是与已有研究结论太相近。提这类意见的评审一般比较资深,感觉看完你的论文浪费了他的时间,没有给他任何有新意的东西,于是很委婉的说,根本没有发表价值,把版面留给更重要的研究吧!所以做研究前,一定要考虑论文的创新性。
3.副主编不送外审直接拒掉。这类情况非常常见,但并不算是坏消息,因为并不浪费时间,通常是在投稿完成后一周内给消息。
原因分析:所投稿件和期刊办刊宗旨不符,比如期刊是人因类的,稿件是儿童教育的,那多半会被直接拒稿。但对于投稿人来说,这种情况出现的多,说明研究前的文献阅读不扎实,自己突发奇想,感觉创意很好,没有研究基础,做了研究发现投到哪个期刊,人家都说和自己办刊风格不符。建议:做研究脚踏实地,多读文献,好的想法更要有坚强的后盾,否则就成了最终幻想。
这里提几个典型的研究误区(不全面),供大家参考。
1.好技术=好论文
前段时间,有个研究生问我,“BP神经网络能发EI期刊吗?”这是一个典型的研究误区,我称之为“好技术=好论文”误区。大家做研究一定要当心,数据处理技术不分高低贵贱,套用机器学习里的“没有免费的午餐”定理: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在各种数据集里完胜其他所有的方法。所以懂研究的人不会抱着某一种算法做研究,而是会根据问题去选择该用哪一种算法去解决。
2.只有理工背景的才能做研究
很多学者说自己是艺术出身,功底差,所以学不会,不能发。其实不然,我自己的理工背景仅限于高中阶段,从本科起,就被培养成了“废柴”,设计做的一套糊涂,技术又不过硬,之前跟着浙大老孙老师访学(此处不黑孙老师,业内很多老师都这么认为),经常听他批评说学设计的都是废物。说这个想告诉大家,量化研究的方法有很多种,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最重要。浙大、西工大都走算法路线,这是有传统的,学习也是有门槛的,可能大部分设计出身的都不适合,但这不是唯一的方法。
3.数据处理能力强,就一定能发好文章
这个误区和我们学设计很相似,手绘和犀牛水平高就一定能做出好设计吗?当然,技术好做出好设计的概率自然高一些,设计能力也相对较高(不评价创造力),但这不代表他做出的每个设计都是好设计。同理,数据处理能力强,只代表其具有较好的科研素养,但做的研究不一定都是好的。
最后谈下一区期刊和其他区期刊的差异。我发表的是人因类一区,Human
Factors : The Journal of the 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Society,简称Human factors。与之前发表的二区期刊相比,我的感觉,差别主要体现在评审的学术水平上。首先,评审人数增加了一位(3人组成),必须3人全部通过才能录用。其次,评审对细节的要求更高。如综述部分的逻辑要求高,还提供了经典参考文献。再次,评审学术素养更高,会对研究结果提自己的看法,并且提供这个看法的来源,提供参考文献,会和作者讨论他对结果的理解。此外,还有这个期刊对英文的要求也比较高,这篇稿件在投稿过程中,做了两次润色,因为评审每一次反馈回来都说有语法错误,在接受前的最后一次,主编又提出必须找人做润色,英文过关后录用。一区论文意味着高水平的研究设计,足够深的理论基础,研究结论或方法对相关研究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所以,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关键是研究要做的好,祝大家研究顺利,欢迎关注“设计学研究”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