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词,从字面上理解,前者属于名词,后一个属于动词。而从词性的指向意义看,名词带有更多的时空想象的成分,可以是名词性的,也可以是动词性的。不论进行怎样的假想性设定,它们如果抛开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失去了生活和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而用三个词汇作为文章的标题,是受到一首经典老歌《篱笆女人与狗》的启发。本文无意于去探索歌曲的意蕴和情感寄托,而是着力于标题中三个词汇对现实的具体指向及应有的现实意义。
从三个词汇能指义的角度审视,它们集中与对现实普通人凡俗生活的描述。不同的生活,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社会角色扮演,其所呈现的是不同的人生状态。家,代表的是归属,不仅仅是用以遮风避雨的地方,更是寻找灵魂慰藉和安放精神的地方;酒,是生活所需的代名词,即孔夫子“食色性也”中的“食”,是支撑人活下去的物质所需;牌,表层指向的是娱乐,是一种消遣的方式;深层指向的则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要言之,三个词汇所含括的内容基本上把人类衣食住行的物质与思想安放的精神全部囊括在其中。就每一个生命体而言,他在创造财富的同时,还应该懂得去合理理性地消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辜负了好韶光。形如财政(国家政府的层面)般,入大于出,是对自我的亏欠,入小于出,失去理性;入与出间的差距如果控制在不超过百分之三,就是科学理性地规划生活,设计人生。
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角度界定三个词的直接指称,似乎没有太多的现实深意,可当把它们与特定的职业对接,其所折射出来的价值和意义就丰富得多了。俗话说:“在官言官,在商言商;在其位,谋其职。”作为体制内的教育人,三句话不离本行,谈及再多,最终仍要回到教育的本身。“教育”,单个的词汇,可以是名词性的,也可以是动词性的。只有放置到具体的语境中,它的意义才被固化下来。从名词性层面看,它是庞杂的社会事务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特殊的社会性事务;而从动词性的角度审视,教育则是对人的改造与教化。他简单地包括教育的创办者、教育的管理者,教育的实施着和教育的承受者等多种要素。在复杂的教育系统中,只有几大元素密切配合,协调发展,才能把教育的应有之功彰显出来。否则,如果在整个链条上在某方面发生错位或掉链,都会影响整个全局。
不论是国家和政府层面,还是从商贾个人的角度,凡是涉及教育,都当以教育本身发展的规律对其进行布局和经营。如果违背教育的应有之义进行管理,就可能把教育推向发展的反面。决策层的顶层设计规划了教育发展的方向。但这种宏观性的制度规范只能从全局的高度进行谋划,无法细化到细枝末节。要让教育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发挥真正的作用,更多要依靠具体的教育管理者和经营者。“一个管理者,就是一所学校。”此话听起来似乎放大了教育管理者所具有的能量,但是仔细审视现实时,此话还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不论是什么样性质的学校,不管学校承担的使命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不能改变的。如果改变了教育的本质和办教育的初衷,这样的教育不可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当心向教育时,每一个教育的经营者都应心怀虔诚之心,并遵循教育的规律进行呵护。否则,其所耕作的教育苑囿机会杂草丛生。
既然矢志于斯,体力的付出是必要条件,思想和情感的投入是充分条件。只有两相结合,才能让杏坛百草丰茂,群花争芳斗艳。如果有失偏颇,就有可能走向畸形发展的道路。世界万物,只要需要借力于人,离不开人力和人心所向。体力劳动可以解决的问题,多一份付出,就能够有可喜的收获;脑力劳动决定的,更要取决于人的思想与情感的投入。才学校权利所构成的金字塔看,塔尖虽然占据的空间很有限,但其释放的能量却是巨大的。“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顶层因心有所属而朝秦暮楚,直接或间接地对下层造成不可预知的影响。放眼当下,任何一所名校,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学校,它之所以能够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更多得益于学校决策和领导层科学的规划,用心的经营。风清月明,让人赏心悦目。没有哪一所学校能在犬儒泛滥,勾心斗角蔓延,纸醉金迷的醉生梦死的大环境中健康良性发展的。不论是群体,还是个体,其所储存的能量是有限的。当其在物质追逐的路上殚精竭虑时,就不可能在精神塑造和品行雕刻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当沉溺于物质的享受,自然就疏于精神的耕耘。
家有小家和大家,沉溺于小家的温馨惬意,就无暇对大家进行经营;衣食所安,人之所求,但过于贪恋物质,就不可能专注于精神的耕耘。万物有法,万事有度,法度相谐,才能和谐有序发展。教育不是无情物,用心用情自芬芳。守株待兔的坐享其成仅是万千次中的灵光乍现;鞠躬尽瘁的呕心沥血方可换得群芳杏坛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