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与安生》,是一部青春电影,比青春更深刻的,是电影刻画的友情、爱情和人性。
爱就爱了,不爱就不爱。
七月和安生,是从13岁就认识,亲密到一起洗澡一起睡觉的深度好闺蜜。这样的友情能够出现裂痕,只因碰见了纠缠的爱情。好成这样的闺蜜,应该也有相似的共同点吧,比如说,相近的品味,所以喜欢上同一个男朋友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闺蜜三角恋的桥段是“你喜欢他,他喜欢她”,都是单向的,也就打个平手。偏偏,七月喜欢家明,家明喜欢安生,而安生也喜欢家明。注定在这场三角恋中,安生一开始就占了上风。
人性是贪婪的,当初为了追求爱情可以放下自尊,一旦拥有了爱情,又想拿回自尊。七月早已察觉了家明和安生之间的情愫,表面佯装不知地拥有家明,心里却时刻埋了一根刺。当她听到安生说把家明让给了她,她心里的刺被拔了出来,她的自尊心感到疼痛,她反讥安生根本没有资格跟她抢。两个至深的好朋友互相讽刺、谩骂与伤害。
这一场三角恋中,安生不会因为退让而显得高尚,七月也不会因为获得而拥有幸福。七月和安生都只想当然地做了自己想做的,没有人关心家明到底想要什么。家明也只好在两个不同的异性中摇摆。如果七月和家明结了婚,也许七月和安生的友情就完蛋了。七月再也不可能像从前一样跟安生交往,因为她必须时刻提防闺蜜挖墙脚。没有了信任的友情,还能持续多久?
爱就爱了,不爱就不爱。爱要来的时候,谁也挡不住,爱要走的时候,谁也留不住,这就是爱情。爱情本身简单而直白,只是,世俗的我们,附加了许多深思熟虑的因素,爱了的不敢爱,不爱的不忍说,于是爱情不仅仅是爱情了,生活也复杂多了。
每个七月心里都住着一个安生,每个安生心里都有一个七月。
七月和安生,性格迥异。七月乖巧听话,一直按照家人的期望塑造自己。安生不羁而自我,年少就开始打理自己的生活。她们的成长,一个像温室里呵护的花,一个像屋外风吹雨打的草。因此,七月安静的外表下向往安生那样的自由生活,去到一个地方,寄回一张明信片;安生不羁的表象里渴望七月那样的安定生活,有温暖的家,岁月静好。
原本她们都按照自己既定的属性活着,直到心底的另一面被激发。七月以新郎逃婚为由,离开了一直生活的城市,开始四处游走。安生,不再终日在酒吧混日子,而是坐进了课堂,安安静静地听课。七月和安生,似乎在体验对方的生活,也是自己想过的生活。
七月终结一段爱情,拯救了一段友情。即将结婚的时候,七月明确了自己不想嫁给一个不够爱自己的人。她怀着孩子来找安生,毕竟,对她们来说,"即使恨过,我也只有你"。安生对七月说,把孩子生下来以后,她爱去哪儿就去哪儿。
七月的新生活刚要开始,她就逝去了,年仅27岁。安生抚养着七月的孩子,并以七月为笔名,写了一部小说《七月与安生》。小说的结尾,七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自由行走,跟旅途中的陌生人喝酒、大笑;安生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有一个关爱她的人,有一个安定温暖的家。现实生活中未能实现的美好,写进小说里让它幻化成真。另一部影片《赎罪》也是这样的异曲同工。
每个七月心里都住着一个安生,每个安生心里都有一个七月。新兴职业整理收纳师的佼佼者袁春楠说过,她在30岁人生低谷的时候猛然惊醒,发现她30岁之前的人生轨迹全部是她爸爸画好的。她决定30岁以后为自己活,不再为别人活,于是她的生命从30岁开始改变。有多少人,原本是这样活着,却想要那样活。七月和安生,就是我们心里都想拥有的两面,既可以自由洒脱,又可以安定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