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满城境内有一座海拔不到三百米的小山,因其西望太行群峰、东临华北平原,形如落凤,因而原名凤凰山。传说古代有位君王临巅远眺,见主峰居中、两峰左右相辅,认为此地风水奇佳可为墓地,于是大兴土木修建陵寝,最后安葬于此。故此山更名为陵山。
此地还有三个与“陵”相关的村子,即:北陵山村、南陵山村与守陵村。当地有个流传千年的说法,村民的祖辈是为王侯守陵的,至于是为谁守陵,陵墓何在,却无人知晓。
1968年,北京军区工程兵某部的战士们,为了完成一项高度保密的国防工程,开进陵山。同年5月23日中午12时左右,几位战士装填好炸药,又在作业面的底部放置了上午的最后一个炸药包。奇怪的是,那天爆破后半个多小时过去了,洞口却一丝烟都没有。负责爆破的战士担心爆破是否成功,所以当即决定,进洞去看看情况。两位战士进入爆破洞后,见里面的碎石没有平时多,也完全没有烟。忽然,他们惊奇地发现,爆破洞底部出现了一个直径约60厘米的黑洞。
一位战士向洞里扔了一块石头,根据落石声音判断,黑洞很深。他又拿来一根皮尺拴上石头伸进洞里丈量,发现洞深大约六米。他们决定下到黑洞里面一探究竟,于是,用钻杆把洞口周围疏松的碎石捣碎,把洞口扩展到一米以上。
这时,吃完午饭的战士们陆陆续续回来了。战士们找来木棍和电线,接上灯泡放入洞内。一切就绪后,三位战士一起顺着圆木下洞。借着灯光,大家发现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洞穴,在洞的深处,几名战士看到了散落在地上的一些瓶瓶罐罐。
虽然不是专业的考古工作者,但他们意识到,这个山洞很可能与当地传说中的王陵有关。于是,他们捡了几个暴露在外、相对完整的器皿,带出洞外。
几天以后,一份标有“绝密”字样的报告和洞中出土的部分器物出现在当时河北省主要领导的办公桌上。此后不久,河北省文物工作队的两位专家便来到了满城。
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所长郑绍宗是第一批进入满城汉墓的考古专家,并全程参与了满城汉墓的发掘。经初步勘察,专家们发现:整个洞底几乎都被一些排列有序的大瓦片覆盖,瓦片下面还有许多朽木;洞室的北侧摆放了十几个方形的陶制大酒缸及成堆的陶器,从酒缸的顶部不时传来水滴的声音,缸的表面有很小的石钟乳;在其西侧还有一座更大的洞室,经初步测量它的高度有六七米……从钟乳的生成可断定这个洞是个石灰岩洞,墓穴至少有一千年以上的历史。
战士们带回的四件文物中,除了三件镏金的器物底座外,还有一件刻有“中山内府”字样的青铜器。随后赶到现场的考古专家又陆续发现,许多铜器都刻有“中山内府”字样的铭文。
这里的“中山”指的就是历史上的中山国。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中山国,一个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鲜虞中山国,另一个是西汉时期的中山国。战国时期中山国的文字属于金文,而陵山古墓中出土铜器上的“中山内府”字样接近汉隶字体。铜器造型和工艺属于西汉风格,也与战国中山国的出土文物完全不一样。由此可断定这座墓是西汉时期的,它被命名为“满城汉墓1号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