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认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我看来:“何以解忧,唯有读书”。如果你的心情处于低谷,那么请你找本书来,当你傲游于书海之中,你会发现,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他在茫茫书海中。
今天,郑桂华教授题为《做一个专业的阅读者》的讲座,让我久久思绪难平,让我不禁反思自己的阅读能力与阅读水平。
一、阅读动机是什么?
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字字珠玑,句句经典。从 呱呱坠地时对母亲的阅读;从进入学校拿起书本的阅读,书本的阅读消化吸收积累成知识的学习,素质的提高;进入工作单位,会因为工作的需求继续进行深造,继续去查找各种书籍进行深入的研究,学习,提升自己,提升生活。所以,我们会发现,不管自己处于什么阶段、什么年龄,阅读始终伴随着我们,或许不同年龄不同阶段阅读的动力有所不同,但是不可否认,阅读总是在提升我们的素养与能力。
如果非要说现阶段自己的阅读动机是什么,那么我想:阅读是对我自身的刷新。大家大多都已经习惯了喧哗嘈杂,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安静的相处。而只有阅读能够给与我们这个能力,阅读可以让我们暂时的逃离日常繁琐的杂务,见识到比眼前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
二、如何突破自己的阅读局限?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阅读方式越来越多,但是,不论是何种形式的阅读,其阅读的精神内涵与本质不应发生变化。如何利用有限的条件,让自己尽可能的突破自己的阅读局限?在这次的讲座中,郑教授明确的提出:
1、要善于细读文本。如果在文本阅读时要么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要么浅尝辄止;要么拿来主义;要么曲解误读;要么脱离文本。这样的阅读,很多时候会出现读后一片茫然,既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所以,细读文本,是重要且必要的!
2、要善于进行专题阅读、比较阅读。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俄国教育家乌申斯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这话充分说明了比较思维在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性。一个新对象如果不能和旧事物联系上并加以区别开来,那人们就不能真正得出关于这一对象的任何看法。只有通过与旧事物的比较我们才能迅速认识这一事物的特征,抓住这一事物的本质。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旧有的知识体系在与新知识的比较中改造、调整和不断更新的一个过程。将这种比较的方法运用在阅读教学中就有了比较阅读。比较阅读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借助于比较的思维过程而进行的一种积极主动的阅读。就是把在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两篇以上的文章放在一起研读,比较分析其共同性和特殊性。就是理解重点词句,逐步提取内容要点,归纳表达特色,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3、要善于进行批判性阅读。尽信书,未必是好事。辩证地从阅读中提取关键信息,获得人生智慧,反思自我的生活,构建有意义的存在形式,这才是读书最高的境界。所谓的批判性阅读,就是辩证地看待文章,有所取舍,有所筛选,结合自己的需要,得到有别于教科书所下的定论。
三、如何建构高品质的阅读趣味?
阅读,是一种汲取养分的过程;是一种思索求知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反思过程。郑教授也告诉我们,在阅读中,要想取得高品质的阅读趣味,我们就应该在阅读文本选择上有所取舍,选择读最经典的著作,与学科相关的经典著作,与课程教学相关的经典著作;选择阅读一些心理学,与学生学习心理相关的著作;同时,将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四、听完了今晚郑教授的分享,我的思考与收获如下:
《朗读手册》中有一则简单带有两个层次的公式:你读的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你读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这个逻辑看似简单,却环环相扣。我想,这便是阅读的意义之所在吧。
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多涉猎一些国学经典和中外名著。一般而言,喜欢阅读的孩子,词汇量更丰富,拥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商也会越高。
阅读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重在培养兴趣,难在积累,贵在坚持,只要持之以恒,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