嘈杂的天津卫,十九个身怀绝技的民间奇人,像走马灯似的摇身登场,几笔墨色勾勒,刹那间便驻足了一个时代。
你端着一碗芝麻茶汤,磕着瓜子,像坐在舞台下的观戏者,看张大力豪掷石锁,大笑而去;看苏七块挥袖接骨,医规不改;看泥人张手艺高绝,漠然反讽;看酒婆左歪右旋,风摆荷叶,赛过乘风大鹏;看好嘴杨巴人性练达,心灵嘴巧。
但这本书,绝不似舞台那般死板,且看那人间烟火味溢然纸上。读着读着,书页与文字间仿佛飘着芝麻茶汤的香,裹携着山芋酒的冲味,带着一点点狗不理包子和乾隆面鱼的喷喷香......
书中的那一点真实触动了我,或者说,是那丝久违的烟火气。在书里,那个渐渐远去的时代,渐渐消落的天津卫,仿佛摇着快板,向你徐徐走来。你,似乎触摸到了那个做梦都想回去看一眼的老城郭。不像如今这般冷漠无情,在那里,你还可以触碰到人间烟火的温度,温温的,热热的,可以让人心头一暖,莫名地流出泪来。
或许是读多了“盛夏的江南,年年如旧......”那种清逸隔世,倍感失真的文字;又或是见多了那些动辄关乎“中华文明”,“国计民生”的恢宏论述。我看到这些充满着市井气息的文字,竟然感到了一种久违的亲切。就好像吃多了厅堂筵席,偶尔在路边小摊吃一碗又香又辣的臭豆腐,那滋味,自然不消多说。也许写小文章就是这样,像老舍笔下温婉的北平,冯骥才笔下烟火的天津卫。这样的文章,存住的是一种找也找不回的记忆与古城的气息。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俗世生活有一种别样的美,蕴含着最亲切的力量与智慧。那种“为雅而雅”的矫揉造作总显得淡漠无趣,唯有来源于生活的文字才能让你笑让你哭让你感叹让你伤悲。大隐隐于市,大雅始于俗,诗经的首篇便是《国风》。在这本奇异的津门传说里,无论是活出殡的刘道元,还是卖家产的蔡二少爷,亦或是巴结送礼的陈四和飞檐走壁的燕子李三,看似上不了台面,更别提为他们著书立说了。但冯骥才并没有评判他们的好与坏,对与错,而是让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书本里重现,彰显了他们质朴豁达的性情,惹人发笑的小心思,洋溢在灵魂里的坦诚和鲜活灵动的俗世智慧。“这些人空前绝后,却都是俗世里的俗人;这些事匪夷所思,却都是真人真事。”他们有着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嬉笑怒骂间,转眼是一个时代。
与此同时,作者用并不哀伤的色调,甚至是善意,多彩,豁达的笔触,道尽了世态炎凉,人间悲欢。不同于曹雪芹的沉重,这本书的感觉更像是天津人的说话风格,“幽默又不失厉害,厉害又不失幽默”。人人皆知世间疾苦,人人都说生活以痛吻我,可真正能报之以歌,见之以笑,观之以趣,写之以情的人又有几个呢?多少人还不是整天的在哪里感春伤秋,无病呻吟,痛泣着命运多舛。冯骥才是经历过文革的,但他跳出了时代,俯仰间视晨昏于彩霞。而今识尽愁滋味,却还道人生如戏。或许现今我们缺少的,也正是这种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