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校友分享创业故事,这是一家专门给网店做托管、代运营的公司,目前做到了行业第一的位置。分享嘉宾是杭州四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周国龙。
主要分享了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主要分享了四小点。
一是家文化(五年陈;年度优秀奖)
创业初期,企业小,员工招聘难,留人更难。
为了将员工留下来,想出了各种办法。
请员工吃饭,凡是工作时间超过了一天的员工都请他吃饭,跟他(她)们拉家常,当亲人一样看待。
免费解决员工的住宿问题,每周去到宿舍,买菜给员工做饭菜,拉近彼此的感情。
公司员工的工作牌根据工作年限而不同,一年的、二年的、三年的、五年的都不一样。没有分四年的,三年的工作二年再换五年的工作牌。
工作五年以上的员工,每年会举行一个仪式感非常隆重、正式的奖励感恩大会,会奖励带有公司标志的金戒指。颁奖时,会播放获奖员工在公司五年来的经历,各种各样的画面,会让员工很感动,很有荣誉感。员工也会当场发表获奖感言,将情绪充分调动起来。
每个年度都会评优秀员工,每个部门一个名额。公司会将获奖者的父母接过来,在杭州游玩二天,所有费用由公司全部报销。一来让员工父母可以与员工团聚,了解了子女的工作环境,让员工父母放心。二来可以让员工与父母有荣耀感,会到处宣扬公司的各种好。三来可以促进员工内部推荐,解决了员工招聘问题。一般来说,员工推荐过来的人都比较靠谱。
二是师徒文化。
公司的副总、总监、经理等,基本上都是层层带出来的,公司的副总、总监基本上都是称呼创始人为师父。
公司内人员之间的称呼以师徒为主,各种师傅、师姐、师哥、师弟。相对于称呼副总、总监、经理而言,彼此之间更拉近了心理距离。
另外,公司从2008年开始,形成了一个铁律,跑业务的员工无论再晚回到公司,公司创始人与营销副总必定有一人在公司等待,请员工吃一下夜宵,谈一下当天跑业务的心得体会。
三是狼文化(PK文化)
公司以业绩来论英雄。凡不是业务骨干,一律不得晋升。
销售团队从刚开始每天必须打二十个陌生电话推广业务,后来要求每天必须打八十个陌生电话来推广业务。由于阿里巴巴电销团队每天必须打二百个陌生电话推广业务,公司向阿里看齐,也要求每天打二百个陌生电话。
公司形成了一个现象,每到月底,各部门必定工作到十二点,大家氛围很浓,相互PK挑战,创造了各种奇迹。
正是因为这种高标准、严要求,才打开了局面,业务开始蒸蒸日上。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员工因为顶不住压力而辞职了。如果没有这种压力,相信也创造不了目前的局面。
四是一票制文化。
在人员晋升方面,无论老板还是副总、总监、经理,投票权都只有一票,投完即止。
因此,即使老板不看好的员工,只要其他人投了票,同样会得到晋升。当然,所有候选人都必须是通过了业绩考核的业务骨干,否则没有晋升资格。
由于老板也只有一票,给员工的感觉就是很公平,不需要走后门、拉关系。
第二部分是业务经历与发展规划。
从4个人起步,发展到目前1600多人。签约服务的客户从0个,发展到目前的29000多家,接近三万家。代运营的业务创造了8亿元的交易额,托管客户的业务创造了120亿元的交易额。
业务范围也很简单,就是将那些网店的美工、运营的工作接过来。网店自己招人一年的工资在五六万元,到他公司这里来,只需要交一万元即可。
经过前期的积累与沉淀,由于有庞大的业务数据,现在正在原来的代运营与托管的基础上,往自营、供应链、SAAS软件服务方面发展。目前正在直播、微信拼团、国内微团平台、国外微团平台上开展新业务,防止传统电商业务的衰退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供应链方面,公司已与诸暨市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多个直播产业,已拿地一百多亩,建立工业园区仓库。
SAAS软件方面,成立了自己的软件研发团队,专门研发网商需求的,但大的软件公司又看不上的业务方面。比如针对客户询盘开发的软件,对所有的询盘进行记录、分析,帮助网店解决顾客的询盘问题,更好地促成交易。
自营方面,与韩国企业合作,利用公司充分了解客户需求的优势,直接向韩国企业提出产品要求,按需定制开发、制造,一改以往的代运营收取服务费的合作模式,直接以进价由韩国企业进货,自己负责销售,差价自己独享。
我的感想:
创业不要怕切入的点小,只要将这一点打通、打透,是可以逐渐增加业务的。而且,即使是小的业务,只要你做得足够优秀,照样可以创造出一片天地来。
一个客户一年的服务费虽然只有一万元,但当你可以服务几万个、几十万、几百万个客户时,你的规模照样可以很庞大。
特别佩服浙商,在很多微利行业硬是打出了一片广阔的天地。比如打火机行业,义乌小商品行业堪称奇迹,一根吸管、一面小小的各国国旗、小饰品、小玩具、小玩艺都可以做成大规模。
想创业的人,不要怕找不到好项目。很多时候,别人看不上的小生意,反而会是你的机会,反而可以做成大生意。毕竟,创业时各种资源有限,像那些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伊隆.马斯克、马云、马化腾、李彦鸿、刘强东、丁磊、黄诤等人这样伟大的创业故事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只能从小处着手。
想想娃哈哈的宗庆后,当年可是骑三轮车卖冰棍起家的。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是从卖米起家的。香港超人李嘉诚是从制造塑料花起步的。
做企业跟打工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模式。打工是线性模式,打工多年,工字不出头,赚的钱也就够温饱而已。而创业则是指数级增长,刚开始可能会很慢,似乎看不到希望,但就像竹子的生长一样,前面几年都在地底下长根,第五年会迅速发展,一下子长满大片区域。就像我这位校友的创业经历一样,2002年到2008年基本上都是亏损状态,事业发展很不理想,已经连续亏掉了160万左右。但是,从2008年开始步入正轨,慢慢找到感觉,发展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