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布鲁克斯在他人生的最后时刻,在落脚的旅馆刻下了「布鲁克斯到此一游」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种暂且归类为「涂鸦」的行为,其实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曾几何时,除了人名不同,格式都是到此一游的涂鸦出现在各大景区,是让景区很头疼的事情。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类行为从一件无关痛痒,甚至有点纪念意义的事情,变成了主流社会所不齿的事情。于是,效果虽然算不上立竿见影,慢慢的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你到了一个地方,至少看不到类似的东西。
正当我感慨的时候,我发现这种行为,从并没有根绝,而是换了另一种方式,从以前我们生活中最主要的线下,换到了线上。首先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无论在视频网站的弹幕中,还是在网易云音乐的评论中,都能经常看到「观光团」。是的,以前人们大多在旅游中才会做的事情,现在还在做的人,还给自己取了一个很旅游的名字。这些观光团当然不会留下自己的名字,但他们大多不断重复的,就是自己从哪里来的,而当看到许多弹幕发着跟你想的一样的内容的时候,便会很激动的加入大军,贡献自己宝贵的弹幕。
讲真,我也干过这类的事情。毕竟幅员辽阔的中国,能因为一首歌,一个视频发现和自己有共同爱好的人,这种感觉还是很好的,人们抑制不住自己的心情,就会想着跟着做。对于到此一游的人,我想应该有很多对此行为的分析,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据我的了解,在《引爆点》中,就有提到环境,特别是涂鸦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布满涂鸦和整洁干净的地铁,竟然能够影响当地的犯罪率。而涂鸦的出现,或者所同类弹幕和评论出现,可以从破窗理论中得到解释。
虽然当下的年轻人,对那些留下到此一游的人充满了鄙视,但发发弹幕和评论,线上的更加强力的匿名性,似乎无关痛痒。这里会有一个关键性的差异,那就是到此一游伤害的是物质实体,而弹幕你不想看可以关掉呀,实在不行可以屏蔽呀。
这就是互联网的好处,我发是我的权利,你不想看是你的权利,两者并不存在冲突。当然,这也是这个时代的特色。当我们面对的是屏幕时,几乎本能的,丧失了对各类情绪还有感受的感知能力。当两个人面对面的时候,从对方的脸上和各类动作,可以感受对方言语之外没有表达出来的情绪。而当下,这些都被屏幕隔绝了。
这好像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呢,除了行使自己的消极自由,好像没有别的办法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