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
【原文】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译文】 子张说:“《尚书》上说:‘殷高宗守丧,三年不谈政事。’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只是殷高宗,古人都是这样。国君死了,新君要三年不听政。所有官员都要听从冢宰注:(周官名,为六卿之首,亦称太宰)的命令长达三年。”
【原文】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译文】 孔子说:“居上位的人遇事依礼而行,民众就容易听话了。
【原文】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社会混乱时,如果上层人遵守规则,依礼处世,那么他们的行为就有规可循、有章可守,礼乐刑罚都名正言顺。在他们的统治下,法理和制度会逐渐形成明确,人民明白了能做的和不能做的,便会变得十分易于管理。
胡适先生曾说:“在乱世中,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的正常社会,道德也会自然回归。”
【原文】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译文】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以做到恭敬认真。”子路说:“像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并且使别人安乐。”子路又问:“像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并且使百姓安乐。修养自己使百姓安乐,尧、舜大概都担心很难完全做到吧。子路有时候真的是一个想得很多的人,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但孔子似乎不太买账,这段就是,到后来,都把老师问烦了,这的确是个没有“眼力见儿”的人。
【原文】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注:“孙”通“逊”,“弟”通“悌”。
【译文】原壤叉开两条腿坐着等孔子。孔子说:“你小时候不谦恭不敬兄长,长大了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老了还不死掉,真是个害人的家伙。”说完,用手杖敲击他的小腿。
这是个很有趣的场景,原壤和孔子是发小,原壤又是个“不拘小节”的人,在孔子面前没有“坐相”然后被打,想想那个场景就挺有意思的。
【原文】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译文】 阚党的一个童子来传信息。有人问孔子:“这是一个求进益的人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坐在成人的席位上,看见他和长辈并肩而行。他不是个求进益的人,而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人。
贪功冒进往往会取得相反的效果,做人还是要踏实一些,精神上沉住气不浮躁,行动上迈开腿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厚积薄发。
【原文】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陈”同“阵”。
【译文】卫灵公向孔子询问排兵布阵的方法。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他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
【原文】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孔子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从的人都饿病了,躺着不能起来。子路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窘没有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困窘时还能固守正道,小人一困窘就会胡作非为。”
现实中似乎有很多人迫于生计做“违背初心”的事情,宁固,在这样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实在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但要想走更远的路,不忘初心,才能志必达。
【原文】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孔子对子贡说:“赐呀,你以为我是多多地学习并能牢记所学知识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的,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观念把它们贯穿起来。”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遇到困难时要先自我批评、自我反省;从治国理政来看,就是整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从中也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延续性。放松的做人做事,生活才会更快乐。反而能把事情做好。“奥卡姆剃刀原则”就是,把复杂的事情浓缩成简单的规则,越具有传播推行的可能。所谓宋朝朱象山的“六经注我,非我注六经”说的就是,人要“回归本性”,一以贯之,才能轻松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