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动车上听了《象与骑象人》,这是一本讲述追求幸福的书,讲述人不幸福的原因和追求幸福的科学方法。书中将人类感性的一面,比如情绪、直觉等,比喻为大象。将人类的理性面,如逻辑、思考等,比喻为骑象人。大象会本能的四处游走,高明的骑象人则可以将其引向目的地。很形象、生动的比喻。
不过,本文不讲幸福还是姓曾的问题,而是谈几点对书中讲到的适应性原理的粗浅思考。
满意与适应
适应性原理,是指人会对新事物产生适应感。这个比较好理解。生活中,我们会安慰小孩刚上幼儿园的家长:“没事的,娃很快就会适应的。”;跟刚刚痛失亲人的朋友说:“请节哀顺变”,这背后都隐含着人们能适应新事物的假设。
我们对现状的满意程度,取决于现状与已经习惯的适应感的比较,而不是与过去相比。稍微想一下,生活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001 工资跟毕业的时候大大提高了,我们却不觉得幸福感相应地增加;
002 夫妻之间太”适应“了,出现了所谓的七年之痒,而又“小别胜新欢”;
003 人们对他人的善举适应后,容易想当然,当别人不再行善时,反而开始责备;
004 生活中意外的小惊喜,让我们一段时间后还津津乐道;
005 刚买新车、新房子、新书的时候,异常兴奋,一段时间后无感;
006 涨工资一段时间后,员工会产生适应感。所以精明的HR会用项目奖金替代涨工资,维持员工的积极性。
所以,待人处事时,了解对方已经产生的适应感就尤其重要了。适应感就像一种最低要求,超过了可以带来满足感;忽略了很可能会让对方不快。
适应之利与弊
适应性原理,是一个有利又有害的“装置”。
有利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制造一些意外的惊喜,增加生活乐趣。另外,它能让我们大胆的接受新事物和挑战,相信自己能够克服舒适区之外的不适应感。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刻意练习,就是让自己处于舒适区之外,通过产生新的适应感取得进步。
不利的方面,适应感容易让人保持在一种舒服的区域,陷入无意识的"温水煮青蛙"状态,甚至对周边剧烈的变化熟视无睹。
如何利用适应性趋利避害,值得我们长期领悟。
适应与变化
稍微引申一下,在更广阔范围上,适应性原理可能是进化和发展的底层逻辑之一。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时间长河上看,人类和其他动、植物之所以能从亿万个物种中脱颖而出,得益于对于各种环境变化的适应。
从动态的角度看,适应性是进化过程的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变化和适应相互角力:变化触发了适应的“开关”,适应则被新的变化“踢馆”。两者相互作用,循环往复,共同谱写着物种进化的篇章。
变化可大可小。小的变化,让适应性经过长期的积累内化到基因中。比如动物的外型、保护色等。可以说,自然界中现有的生物都具有适应性,否则已经被淘汰;大的变化,有如惊涛海浪,会产生毁灭性的打击,完全不给被作用的物体任何适应的机会。恐龙对天外飞来的陨石无能为力,美洲的土著无力抵挡欧洲人带来的病菌和铁蹄。
回想人类的历程,人类从狩猎采集到农耕花了几万年,从农耕到工业化花了几千年,从工业化到信息化再到移动互联网只要两百年。接下来,从移动互联网到人工智能,也许只要几十年。我们处在一个复杂的时代,变化的速度急剧加快,破坏力也逐渐加强。
面对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无论对于企业还是个人,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职业选择,对环境的适应要求都大大提高。
我们该如何应对?唯快不破?以静制动?也许都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