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枝新红尤似旧,人比梅花瘦几分
密密新技漫红梅,难销佳人忧思。纵观清代网红级画家费丹旭的画作与诗句,足见他对梅花与美人在艺术上的偏爱。他笔下梅花多是繁华娇艳,而美人则不少是哀怨委婉,一面奔放一面哀伤,总是相称。对细路重工的美人创作,樸真窑向来拿捏的稳妥,而这次分享的这件梅花瘦斗笠型杯,在釉彩上做了难得的青花加红,虽然极为冒险,但所得堪称完美。
这件梅花瘦斗笠型杯的创作灵感来自于费丹旭的仕女图。作为清代仕女画的典型代表,费丹旭在当时几乎影响了嘉庆、道光年间人物画坛的风气,不仅画作享誉艺坛,而且能诗词,工书法,几乎每件作品都配有一首诗词,在当时可谓风靡一时,名动江南,众人输金竞购,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网红级画家。
关于费丹旭的一个传说颇有意思。据传道光皇帝的叔父眼睛有一只是瞎的,当时找了很多画家画肖像都无法令人满意。而费丹旭精妙构画了皇叔微侧身子,偏着头掏耳朵,盲的那只眼恰巧闭着,看起来十分享受。人物传神,设计巧妙,使费丹旭名声大振。
青花作品不仅仅是给人带来一件艺术品,它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载体,传承古今,也能联接未来。每一件作品的创作都有着大量的积累,特别是此类取自于古人的题材,更为重要的是有着自己的理解,这是作品创作的灵魂,机械的模仿,只能是照猫画虎,这也是樸真窑一直都秉承的理念。
纵观费丹旭的画作与诗词作品,有两样主题出场率极高,美人自是其一,另一主角就是梅花,两者时常相融合。美人是画作主角,梅花多为相衬,无论美人是的喜怒哀乐,梅花总能更使人物情趣倍增,人物的情感表现,梅花烘托至甚。
对作者心思有所把握,再加上美人本也是樸真窑的擅长,所以在创作这件作品时,恰到好处的把握了人物形态,画面核心人物形象秀美,体态婀娜,圆脸细眉,用线松秀,设色轻淡,别有一种风貌。周边树植、怪石墨洁净清丽,如镜取影,具闲散意趣。人物的以形写神可以说是这件作品的点晴之处,细眉丹目,蓦然回望,松秀流畅的线条勾勒出的神情中略有哀怨、委婉,柔情之态最是勾人心魄,让人愁肠辗转。
构思精巧,笔峰流彻,人物传神,拿捏的扎实到位。其实打眼一看,这件作品最为难得之处,是对一片斑斑梅花的表现。在创作之初,对梅花的处理上实在是两难之选,如果不做特别处理,这件梅花瘦实际上也是一件上乘之作,器型完美,人物刻画传神,内画工整流利,烧制后也是很好的收藏之作,但是明明可以做的更好,却不愿冒险挑战突破,实在不符合樸真窑强迫症和折腾自己的传统,所以,就有了这件极为难得的青花加红梅花。
青花加红是传统釉下彩装饰之一,史料记载中最早出现在宋代,但实际上传世的作品中,元代时期的也极为罕见,宋代的还没有出土过。青花加红通过着色剂在坯体上绘制,然后施透明釉经过1300度高温还原气氛烧成,是典型的高温瓷,既有青花的幽靓雅到致的特色,又增添了彩色的浑厚壮丽。由于创作和烧成的良品率很低,所以此类作品都极为名贵。
加红作品的创作难度极大,着色剂只有涂布达到一定厚度才能呈红色,需要画师技艺十分老道,对影响成色效果的着色厚度有着精准的把握,并且要对最终成色与青花色彩融合的契合度有要准确的预判,才能使加红丰富青花的色彩,否则就极容易画蛇添足,毁了一件作品。
过了绘制这关,能不能得成,就得看烧制了。因为两种不同的颜料,氧化还原过程是不一样的,这就需得提前研究与烧制相配合的两种颜料配方,而且想要得到青红相称的上品,更是需要两种颜料、烧制技法三位一体的高度契合,稍有不慎,成品线条会晕散不提,还会色调晦暗,纹饰模糊,有的甚至变成褐赫色,本应精妙之品,反会成为一坨污浊。
给自己加难度的“爱好”也必定有所收获,樸真窑一直坚持古法柴窑烧制,这种本身就极靠人力功底的坚持,所积累的经验给了在烧制青花加红方面十足的底气和信心,在配方与烧制过程中,把握师傅虽难说是寸步不离,但基本全程靠上,最终成品也不负期望,成就了这件片片殷红入眼,回首凝眉思量的梅花瘦。
这件梅花瘦我们还做了另两个器型,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