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阿米尔出生于喀布尔一个富商家庭,他最大的爱好是写作和斗风筝。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是他最忠实的听众和玩伴,他的绝活是不用往天上看都能追到被阿米尔斗败的风筝。
阿米尔的童年本该是无忧无虑的,直到风筝大赛后发生的一件事永远地改变了这一切。哈桑为了保护阿米尔的风筝遭到一群小流氓的群殴和强暴,阿米尔目睹了这一切却没有勇气挺身相助。
此后阿米尔对哈桑陷入一种复杂的情绪中。在果园里玩时,阿米尔无来由地谩骂和指责哈桑,并向他投掷浆果。可哈桑只是定定地看着他,从地上捡起浆果重重地按在自己的脸上,直到浆果崩裂汁液流淌,然后走开… 后来阿米尔向父亲诬告哈桑偷东西,父亲找来哈桑问他有没干。哈桑看看一旁低着头的阿米尔,平静地对主人说“是我偷的”… 于是阿里不顾主人的阻拦,执意带着哈桑离开。
阿米尔余生再也没有与哈桑重逢。在接下来的二十六年中,他始终备受内疚、悔恨和罪恶感的折磨。直到他此生唯一的救赎机会出现。
影片《追风筝的人》改编自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同名小说。当年观影时,阿米尔对哈桑的复杂情绪给我印象深刻,似乎有所了解却又不完全明白。
1979年苏军入侵阿富汗时阿米尔的父亲带着他出逃到巴基斯坦,后来辗转去了美国。阿米尔在美国完成了学业,如愿成为一名畅销书作家,并和一位美丽的阿富汗裔姑娘结了婚。
一天父亲老友的电话打破了阿米尔平静的生活。哈桑死了。是为了保护阿米尔老家的房子被塔利班打死的。更让阿米尔震动是,原来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老友希望阿米尔能回到仍在战乱中的阿富汗找到哈桑失踪的儿子索拉卜。
几经犹豫,阿米尔终于踏上了去阿富汗的回乡之路,这也是他自我救赎和救赎他人的道路。
公元2018年一个寒冷的冬日早晨,步行在白雪覆盖的树林里,万物看似肃杀却又蕴含生机。听着脚下嘎吱作响的踩雪声,阿米尔和哈桑的形象突然穿越时空来到我眼前,并且无比清晰。
我看见风筝大赛的事件后,阿米尔对哈桑的愤怒其实来自他对自己的痛恨。他恨自己如此懦弱,无法做到像哈桑那样为了给他出头会勇敢地与人打架。他也恨自己恰好印证了父亲对他一贯的“懦弱”评价,而他心有不甘却无力改变。他的愤怒背后是巨大的内疚和羞耻。他无法面对这样的自己,而哈桑在他眼前的存在正是一个时时刻刻折磨他的提醒。
岁月迁移二十多年之后,他才将有机会和勇气重新审视这一直折磨着他的内疚和羞耻,意识到他们的背后,都是从没有机会说出来的爱:那是他对哈桑的手足之爱,和对父亲的深沉的爱。凭着这股爱的力量,他冒着生命危险只身进入塔利班的魔窟,只为营救哈桑留在人间的唯一骨血。当他终于把索拉卜带到美国并收养他,索拉卜却因为遭受过多的创伤关闭了自己,不再与任何人交流。影片的最后,索拉卜终于因为追风筝对阿米尔露出笑容。
相对于影片对阿米尔和哈桑的浓墨重彩,阿米尔与父亲的关系似乎是这部作品的一条支线。但在作者心目中,整个故事就是“一个父亲与儿子的故事”。阿米尔的父亲早年背弃了阿里的忠诚,与阿里的妻子生下哈桑。他没有勇气承认哈桑这个儿子,给他应得的父爱,使他的余生也背负着自责,为此一直在做善事。他也是一个勇敢的男人,在逃亡的路上不顾生命安全怒斥侮辱妇女的持枪苏联士兵。他其实一直深爱着阿米尔,但儿子从他那里感受到的,却只是冷漠与嫌弃,致使阿米尔的一生都在苦苦寻求父爱。而父亲对阿米尔的嫌弃,其实也正是这位父亲对自己怯懦的不齿和嫌弃。
回望人物们的每个情感,无论是愤怒,内疚,痛苦,羞耻,还是嫌弃,背后竟然都是爱。
问世间,爱为何物?父子之间,手足之间,明明都是深沉的爱,却无从表达。直到阴阳两隔,只影向谁去?
2018年2月
********
摸鱼儿·雁丘词 元好问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