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恨是一种常见的负责情绪,大多数的怨恨出现是因为人们对无法接受的事情,进行了外在归因。
怨恨和仇恨、愤怒有着明显的不同,仇恨与愤怒是“明枪”还好应付,而怨恨则是“暗箭”,让你无从防范;而且大多数时候,怨恨的一方总是带着一种不可理喻的原因。
孔子曰:君子不迁怒,不贰过;这就是他用迁怒二字对怨恨做了深刻的描绘。
怨恨就是用攻击他人的方法而掩盖自己的无能,所以说怨恨是自我“合理化”的一种形式。
心理学中的合理化指的是人们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言论、想法、行为、结果,尽量赋予合乎情理的解释,或是以掩饰和自欺的方式来重新解释,使之能说服自己或他人,以获得自我安慰。
用“好理由”取代“真理由”,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可以帮助人们缓和受到的打击;
“合理化”主要有三种表现方式:
1,酸葡萄: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
2,甜柠檬:自己得到手的东西更好;
3,推诿:把个人的缺点或失败,推到其他原因上,或者找其他人承担过错;
以上三者都是在掩盖错误和失败,希望维护内心自洽。
我们可以试着冷静的回忆一下,过去曾经在自己身上发生过的怨恨情绪,我们所针对的对象是否真的是事情的唯一责任人,或主要责任人吗?恐怕往往会让自己自感愧疚吧。
暂时的怨恨可能是遭遇打击时的应激反应,自保的本能;但持久的怨恨是完全不想解决问题,是偷懒和怯懦。
沉溺在怨恨中是极有害的,所以我们需要认识并消除它。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怨恨的害处:
1,长期的沉浸在怨恨当中会让你丧失理智,过度攻击;很多冲动性的过失杀人就源于事前怨恨的大量积累。
2,怨恨并不能使我们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越来越糟,直到无可挽回。
3,长久的怨恨会让身边的人都疏远你,因为没有人会愿意和一个怨气冲天的人呆在一起。
4,习惯于怨恨的人,无法在危机到来之后采取及时而正确的应对措施,因为他们第一时间都是在寻找推诿的对象和理由,而错失良机。
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克制好自己的怨恨呢?
1,独自的反思与总结,会让你相对客观的审视自身,找不到推诿的对象;
2,怨恨是一件非常耗费精力的事情,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去发泄,比如运动健身;待情绪平定时再来处理。
3,找到更轻微的合理化方法或更有建设性的方法来处理产生的怨恨情绪;熊老师介绍过的ABC疗法就是非常好的工具。
而最好的处理怨恨的方法只有一个,像孩子一样全然忘却,心中毫无一丝挂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