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其妙的,想念屈子,早上起来听书还是觉得不过瘾,干脆找来书读。
书中自有人生大智慧,第一次这么去体会屈原与渔父对话。
《渔父》原文:“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人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渔父问及流放的原因,屈原回答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也就是屈原在“众人皆醉”的情况下“独醒”,“众人皆浊”的情况下“独清”,因而遭到放逐。渔父劝屈原随波逐流,“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屈原不听,怀石投江,因坚守高洁美好而留下美名,被世人传颂。
渔父是一个隐者,对事物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态度,所谓“不凝滞于物而与世推移”。渔父是将世事喻为“水”,水之清浊人不能制,但人可以根据水的清浊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是无可奈何的。如果从人同自然的关系上说,掌握规律,为我所用,这是对的。
老子《道德经》中有“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的句子。意思即是:“融入尘世,不露锋芒,与世无争,像光和尘那样,与所处环境相融,没有冲突和对立,这样才是最大程度的和谐同一。”
后来演变为一个成语---和光同尘,意在说明,智者应有的为人处世之道。
渔父正是满心智慧,有自己处世之道的人。他灵活多变,能退能进,即便在今天,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
真正的智者一定是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做好屈伸的,只要能借助力量做更多更好的事情,退让和萎缩也不是不可以的。
比如,在工作中有许多我们看不惯的人和事情,此时我们就可以借鉴渔父的态度。不用显出针锋相对,不用破门扬长而去。可以尝试不必太过纠结和计较,走好自己的路走好自己的事,可以不用太过夸张的趋炎附势,但也没有必要老死不相往来,我们还可以选择别的道路可走。在心中坚守底线,顺应潮流,符合世事,才能做更多的事情,受益也或许才是最大的。
当然,千万不要曲解,我们不是说要鼓励人去同流合污,反对坚守底线。无论如何,屈原留给我们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人们今天以各种方式纪念他,本身也说明了屈子精神的可贵。我只是希望,在物欲横流、姿态万千的社会,人们能在不同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种生存方式,让自己能活得更加坦然和淡然。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隐居山野也罢,市井也罢,那份悠然自得,令人羡慕;那份在喧嚣中,能保持心境宁静和谐,与世无争,实在是令人佩服。
“和光同尘,与时舒卷”乃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