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从不高深,它就隐藏在你生活中的鸡毛蒜皮里,不管你发现没有,它时时处处在你身边。就像荣格所言: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将其称为“命运”。
今天我想谈谈表扬和夸赞。
(一)
我的同学K因为工作需要,需要一份体检报告,通过我的关系,帮她联系了另一个在医院工作的同学L。然后,在L的帮助下,K拿到了自己的体检报告。K跟我说:L真的很热心呢,带着我跑前跑后。我给他拿的水果,他也没要,全放在体检中心了。
我把K的表扬转达给了L,我说,K表扬你热心肠。
L是这样回复我的:我要是不热心,你还不得把我打死。然后他又补充到:主要是K要去天津了嘛,我想着走之前都给她一次性问清了。
看到L的回复。我直接说:你咋就跟“表扬”这么不熟呢?咋就不能大大方方的说:谢谢表扬,对,哥就是个热心肠。
L哈哈大笑,这才说:对对对,哥就是个热心肠。
中国人以含蓄著称。我们大部分人,都跟表扬不熟。
表扬分两种,一种是接受别人的表扬,另一种,是表扬别人。
我跟这两种都不熟。我经常讲的一个例子是:有一次同事说,像咱们这种浓眉大眼型的人(她的眼睛确实很大,我承认)……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你什么眼神?我这种也算大眼?你该配眼镜了。
那么实事求是的说,我的眼睛到底大不大呢?
其实不算特别大,我指的是跟赵薇那种水平比,肯定不算大。但是也不是小眼。双眼皮,在整张脸的比例上,还算可以。其实我自认为自己长得最好看的五官就是眼睛。但即使这样,当听到别人夸我“眼睛大”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否认。
为什么会否认?因为我觉得尴尬。这种第一时间本能的“不自在”让我对“哪怕是客观事实”的“表扬”如芒在背,矢口否认。
跟我接触过的人,都很容易发现这一点。于是会有人这样跟我说:你别这么谦虚啊,你得相信自己。或者有的人会说:我发现别人一夸你,你就特别不自在。还有的人说:你要是再这么推三阻四的,可就显得有点虚伪了啊………
(二)
再说一件小事。
某次沙龙时聊天聊到这个话题,一个老师说发现我被表扬时特别尴尬,所以从那以后,再也不敢表扬我了。于是我叫嚷着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表扬我一句,让我适应适应。结果因为时间关系,只有一个人表扬了我,这件事就过去了。
回家路上,我坐社军老师的车回去,他在路上说,我接着今天沙龙的话题,来表扬表扬你吧。于是他开始说:穿T恤+短裤拖鞋,随性慵懒;穿高跟鞋+短裙,高挑明媚;真丝长裙,飘逸高冷;套装呢,知性优雅;胡杨林,有艺术风情…..总之,就是很会穿衣服,而且每件衣服都能穿出独特的味道。我觉得这就是天赋啊,你在这方面很有感觉。
我当时听完,小声说:老师不是说过,不能表扬外表嘛….
社军老师接着补充,大意是说我有审美品位,眼光独特,可以去做做类似服装定制,买手这类工作。我接着辩白:我这个好像是天生的,是有那么一点感觉,但是,我毕竟没学过专业的啊,和专业的人比起来,我这根本不算什么…..
是不是很典型?典型的对待表扬不熟。面对表扬,不能大大方方的接受,反而会有尴尬、羞赧的状态。
但是,真的是不在乎表扬?或者是对表扬无所谓吗?
恰恰相反。
对表扬遮遮掩掩,不好意思的人,往往是最喜欢被表扬的。
(三)
但是,为什么我们会活成这个样子呢?
后来回家后我把这个故事在聊天时无意跟我妈说了。我们的对话如下:
我:昨天社军老师夸我@&*#………..
妈妈:(笑)是吧,但是其实你也不是特别讲究,比如你的衣服,经常带着褶皱就出去了。你看你姨夫,人家一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衣服叠的整整齐齐,而你,就经常乱扔。
我(恼羞成怒):怎么你眼里就看不见优点呢?别人还能表扬我一下,你怎么就能马上挑刺呢?
妈妈:(急)我说的不对吗?我说的难道不是事实吗?你这个孩子,怎么一点也不谦虚,一点反面意见都不能听呢……..
不欢而散。
(四)
其实根本不需要说太多。看看我和妈妈的对话就什么都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对表扬那么不熟悉?无非有一下几个原因
1.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形扭曲:中国人的传统就是要谦虚、低调,反对嘚瑟、张扬。所以在这种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之下,我们整个民族的特性都是内敛的。面对表扬,无法坦然接受,若不推辞两句,就显得自己不谦虚。因为怕给人留下这种印象,所以要谦虚几句,哪怕心里乐开了花,嘴上也要谦虚客气。
在我看来,这不是谦虚,而是虚伪。我们其实混淆了这两个词的概念。谦虚是指“虚心,不夸大自己的能力或价值,没有虚夸或自负,不鲁莽和一意孤行”。这个词汇解释的非常清楚——不夸大自己的能力或价值。是“不夸大”,而不是“否定”自己的能力或价值。
我们经常错误的把“否定客观事实”当成了谦虚,所以,即使别人对我们夸赞的内容属实时,我们也要虚伪的表示否定。
这种概念上的混淆,我们浑然不知,反而还沾沾自喜。
2.原生家庭的影响——例如高评判,爱讲大道理。从我妈的例子里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一点。当面对孩子时,家长有一种逻辑——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爱你,因为我爱你,所以我希望你好。你应该怎么好呢?就是我给你挑出各种错误,你都改了,你就好了。
正是基于以上看似严丝合缝的逻辑链,才使很多家长都变成了令人讨厌的警察眼——除了挑错,不会别的。
所以这样的家长会对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或者看见了也当做理所当然,不予表达(甚至还可能认为表达了表扬,孩子就会骄傲——这又是一个概念性的谬误),而把精力主要放在做的还不够好,甚至是不够完美的地方。
就像我和我妈的对话,她对我服装搭配方面的天赋不予置否(可能在她心里,是认可的,但是嘴上完全没有表达),但是很快给我指出了我的不足:不讲究,衣服上经常有褶子。
这种教育氛围下养育的孩子,会出现低自尊、自我价值感缺失、不自信等一系列问题,而且,还会习得父母的方式,也带着一双“警察眼”,时时刻刻挑自己的错,挑别人的错。
最后会发现,自己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样子(因为“完美”根本就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内耗、筋疲力尽。同时,也会发现别人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自己满意的程度,而且对对方的过度挑剔,一定会损害双方的关系,最终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紧张。
这也是昨天我提到的“假完美”人格的一个主要表现。
这样的人,内心极度渴望表扬和肯定,但是自己看不到自己值得肯定的地方,也看不到别人值得表扬的地方,最终活成了和父母一样的人。
更有甚者,如果父母再极端一点,用一些羞辱性语言打击孩子,例如“这点破事也值得拿出来嘚瑟,真不要脸”,这样养育环境下生长的孩子,要么高度逆反,要么高度自卑,唯唯诺诺。
所以有句话怎么说的?你如果想养育一个畏畏缩缩,胆小自卑的孩子,就请大声的斥责他吧!
3.概念的混淆,道德的绑架,以偏概全等。
不止在民族特征里有概念的混淆,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也经常出现这个问题。
比如我妈在对我提出“问题”后,因为我的反应,她说我不虚心,还反问我“我说的不是事实吗?”。在这句话里,她至少犯了两个错误。
首先,以偏概全。她说我的衣服经常褶皱,这是事实,但不是事实的全部。事实的全部是:
我穿衣服很有品味,会搭配,但同时有点不太讲究,细节上注意的不好。而我妈“抓小放大”,不去肯定大的方向,而抓住我那一点小瑕疵喋喋不休,这种方式,自然激起逆反。
其次,道德绑架。同样,她把我“抱怨她看不到我的优点,只说我的缺点”和“我不谦虚,不能接受真实的建议”混为一谈。我的抱怨是客观事实,从她的表述里,很难理解到相反的意思,但是我的表述因为激发了她的逆鳞,于是她马上把我的表述和“我不谦虚”联系到一起,用道德的大帽子给我定性,贴标签,目的,是为了说服我接受她的意见。
这样的表达方式,会极大激发孩子心中的委屈——不认可妈妈的话,但又似乎无力反驳。这种委屈感,会带来逆反和伤害。
同样,这里面也存在概念的混淆。何为谦虚?上面已有拆解,此谦虚非彼谦虚。明确了谦虚的定义,再来指责孩子不谦虚,不是更好。
(五)
当一个人自己不能正确的对待表扬时,也注定不可能正确的表扬别人。
首先,ta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其次,在表扬别人时,ta的内心潜意识是愤怒的——我从来没被表扬过,现在却要表扬别人。所以,从这样的人嘴里,很难得到真实、不浮夸也不贬损、合体的表扬。
接受表扬和表扬别人,都是一种能力。需要觉察、培养和反复练习。而且,关于表扬的内容,其实也大有深意,例如什么应该被表扬,什么是不应该表扬的,表扬的方式应该是怎样的,怎么样才算合体又恰当的表扬….这里面,大有玄机。
现在到处是教人“好好说话”、“增加情商”的课程,其实坦然的接受表扬,真诚的表扬别人,如何做到“得体”?这些同样也是好好说话的表现。所以,都练起来吧。从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练起。
So,欢迎大家踊跃表扬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