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开篇中曾写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关于理想中的家庭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基调都是渴望幸福的。鲁迅在1924年也曾经写过一篇《幸福的家庭》,至于这个家庭究竟幸不幸福,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幸福的家庭》是鲁迅在看了许钦文的《理想的伴侣》之后,用了他的笔法来写的,所以在文章开头写有“拟许钦文”。许钦文的《理想的伴侣》是其代表作,收录在《鼻涕阿二》里,待到有空时再来阅读。
鲁迅的《幸福的家庭》讲述的是“他”打算投稿挣些稿费,于是拟定写一篇《幸福的家庭》,在构思小说地点人物家庭生活的同时,也交织着现实中“他”自己的家庭生活,两者之落差读来有些讽刺,而这个知识分子“他”自身也充满了矛盾性。
我们先说理想和现实的差别。
在“他”构思的这个幸福的家庭中,夫妻两个人居然订了四十多条条约,因为有详细的条约,所以他们的相处平等且自由。这就已经有些不切实际了,普通夫妻两怎么可能会约定的如此明确?因为如果区分得过于细致,就会计较得失,容易生事端。至于需要条约的精英阶层我们也就不说了,豪门恩怨大众也是略知一二的。
而“他”精心构思了一个小资家庭的幸福生活,主角夫妻穿得洋气、吃得好、看文艺书,日常还要用英语谦让谁先吃,不过“他”自己也隐约觉得不太妥当。
在“他”构思的过程中,“他”也时不时会被妻子打断。现实中,妻子在买劈柴,和小贩讨价还价,也来和“他”商量、拿银元,将许多白菜堆在书架的旁边,而不是小说里那虚构的、脱离实际的婚姻生活。
在构思小说的过程中,“他”也加入了自己对幸福家庭的期望,比如在书房不会被打扰,就算被打扰也会敲门,不会出现白菜,也不会有恼人的孩子。
而离开这理想中的幸福家庭,“他”就得接受妻子的埋怨,去安慰哭泣的孩子。但是看着女儿,又觉得她将来可能会变得和她母亲一样:计较家庭琐碎,“而且两只眼睛阴凄凄的”,顿感“他”所写之幸福的家庭并不存在,就揉烂稿纸打发了孩子。
鲁迅的这篇《幸福的家庭》并不长,但是借买劈柴、堆白菜、妻子教训女儿、女儿向父亲寻求安慰等,表现了家庭生活的琐碎侧面。理想中的幸福家庭其实是苍白无力的,它们只是一些美好片段的堆砌,比如洋化、尊重、吃穿不愁等,但落在实际里,可能也换不了稿费,这已经过分脱离了现实。
接着,我们再来说一说这个知识分子“他”有着怎样的矛盾性。
“他”就是为了维持生活,所以打算挣点稿费。这个知识分子“他”在婚后面对困窘的家庭经济,无力维持,所以甘愿放下身段,去写小说投投稿。
“他”坦白了说就是为了钱,所以要迎合投稿杂志的内容风格来写,这就肯定会牺牲一些真实的自我。结果“他”在设置这个家庭地居住背景时就犯了难:该让他们住在哪座城市?“他”觉得现实中的城市都不合适,所以想拟定他们住在A城。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他”觉得幸福的家庭住在哪里都不合适,因为哪座城市的环境都不好,其实是在间接否定他们现在所居住的地方;二是有的读者反对用字母来代替城市,但是“他”思考再三,还是决定用字母,又忘记了“他”一开始就打算迎合杂志来写稿挣钱的,残留着一点最后的坚持。
而且在后面的描写之中,读者能够看到这篇所谓的要投稿的小说里充斥的都是“他”自己的幻想,现实多骨干,理想多丰满,“他”其实是一个典型的空想者,不切实际,“他”的小说已经变成了自我幻想的产物,早就脱离了最初的目的。鲁迅想揭示的也许正是这样一种人:无力且不坚定的知识分子,在婚后面对困窘的经济却毫无能力,试图尝试却还是失败。
鲁迅的这篇《幸福的家庭》并不著名,因为并没有那种强烈的冲突,批判的力度,只是通过生活真实吵闹的那一刻来凸显人物的微妙心理,可读起来,却觉得又好笑又讽刺。
在小说的结尾,鲁迅写“他”眼前的“花”最后变成了“白菜”,而那些“白菜”叠成了A,这个A不正是“他”所写的那座城市吗?或许“他”所身处的家庭也正是一个幸福的小家庭呢?大家可以仔细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