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我们一行几人在小会议室听赵老师对四年级数学上册的教材解读,赵老师就说“课标、教材、建议”全程解说,在此过程中赵老师说到要想真正解读教材,一定要把握好“解读”和“活用”二者问题的关系。一是正确“解读文本”。首先你要明白编者意图,以及自己的课堂设计与思考,包括获得自己所需资源,理解编者编排意图,疏理知识点,确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这是教学的“血肉”,“活用”的根本。二是“活用教材”。将教材中所获得的“资源”,经过转化、整合,思考,简单化,生活化等,创新设计来攻破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这便是教材的“活用”,以及对每节课都要有自己的思考与灵感,也是教学的“灵魂”。
会后想想我刚讲过得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只是根据自己的一点经验完成了教学任务,并没有去读懂文本编排意图,搞清文中插图和旁注文字、提示语所表示的含义。现在数学教材中有大量插图,在插图旁还标注文字、提示语,这些有机的编排成分能配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能沟通数学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着数学的思想方法。教材中常出现提示语,它能帮助教师正确分析难点,突出重点、指导教法,启发学生深入分析思考,指导学生学法,掌握知识要领。这些提示语如果合理运用好教材的主题图。想想自己的课堂常常不用主题图,直接把题目写在黑板上,还是让数学课变得枯燥、单调。( 但也不是每一个题都用主题图出示,我们也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改编主题图,自主创设新的情境。主题图是让孩子们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突破难点.)比如三年级下册第 29页的解决问题,孩子和小精灵的几句话:可以这样想,“大约”是什么意思,求大约多少钱不用算出准确的钱数,每天的住宿费=总钱数÷住的天数⋯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解决问题,这就是本课的重,难点。像这样的内容课本上几乎每个例题都会有,而这些题都是本题的重、难点;在学生的学习中,他无疑就是一个领航灯,带着孩子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
赵老师所言,每节课都要有自己的灵感,想一些新鲜的设计贯穿与课堂,尽量让自己的课堂有一个新颖的思路。多看一些别人的课例再加入自己的思考,精于解读教材的主题情境图,使教材的内涵更有广度和深度,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从而使教材变为学材,使教师教有新意,学生学有创意。
接着来赵老师讲了自己对课堂的思考,挖掘教材中蕴藏的丰富资源。不管是教材中的主题图,还是课后的你知道吗?以及每单元后的成长小档案,都做了详细的分析解读。她对教材的理解应该说触手可及的,对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语言,都有自己的见解。因此,她在每次的展示课上都是那么的自信。她在教学中精于细致、深刻、准确地理解、深入研究教材的主题情境,挖掘教材主题情境中蕴藏的丰富学习资源,引领学生通过对主题情境的有序观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进而展开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与态度等都是那么得心应手。她的数学课堂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节数学课堂的设计都会有不同的思考。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所以她的课堂设计真正是做到了“用好”教材,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活用了教材。
今后,和她一起学习数学教材解读一定收获不少,期待自己今后的课堂会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