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隍庙,也称邑庙,系明永乐年间由金山神庙改建而成。其时,朱元璋为抚恤追随他打天下而阵亡的将士,下令全国县以上的行政单位必须建立城隍庙。明洪武六年,曾任京城会试主考官的上海乡贤秦裕伯谢世,被朱元璋敕封为“上海邑城隍正神”。但是,秦裕伯被皇帝敕封为上海邑城隍正神之后,上海县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有神无庙的境地。明永乐年间,上海知县张守约决定修建上海城隍庙。就这样,位于县署之后、方浜之北的原霍光神祠被改建为城隍庙。那么,霍光神祠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提起霍光,很多人都不知其人。但提起汉代大将军霍去病,学过中学历史的人都知道他是位能征善战、彪炳千秋的名将。霍光即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去病因连年征战,23岁时病逝于长安。汉武帝不忘旧情,遂对霍光格外恩宠重用。汉武帝驾崩后,昭帝即位。霍光受先帝遗诏辅政,任大司马大将军。辅政期间,他忠诚扶持幼主,多次平息内乱。同时,他采取轻徭薄赋政策,致力发展生产,使老百姓的生活日趋富庶,为大汉经济的繁荣立下了显赫功勋。霍光去逝时,皇太后和皇帝都亲自到大将军府吊丧,并将其安葬在汉武帝的陵园茂陵之内,追封为宣城侯。至宋末元初,上海航运发达,急需神明庇佑,而上海当时尚无宗教偶像,遂将在金山卫镇守海潮的霍光请至上海镇,在镇治西北的方浜北岸建筑了霍光神祠。但是,张知县要将霍光神祠改建为城隍庙,霍光的神明将如何处置?张知县的做法是:城隍庙的前殿仍然供奉霍光,庙的后殿则供奉城隍正神秦伯裕。于是,民间就有了“一庙两城隍”之说,这也是上海城隍庙与其他地方的城隍庙的不同之处。
历史上,上海城隍庙屡毁屡建,规模不断扩大。最为繁盛时期,总面积达到49.9亩土地,约三万三千多平方米。今天的上海城隍庙,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六个殿堂,总面积约一千余平方米。
城隍神,顾名思义,即是城市的保护神。城即城池,隍则是干涸的护城河,“城”和“隍”都是保护城市安全的军事设施。由于城隍神是城市的保护神,城市居民对城隍神祭祀尤谨。围绕着城隍信仰,产生了多种宗教活动和民俗活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庙会,而城隍文化是庙会文化的根基。庙会最早都是围绕着一个庙,因为庙里供奉的神灵在当地影响大,信徒多,遇到庙里主神的神诞日,信徒们就会纷至沓来敬香。生意人从中悟出商机,即在庙的周围摆摊设点卖东西,并逐步形成庙市。
上海城隍庙的鼎盛,首先源于城隍文化糅合了佛教和道教的神道观念以及儒家学说,并以此塑造了一个个忠于朝廷和护国佑民的城隍形象,更缘于庙市的兴起——城隍庙市场的雏形,是店面、摊棚和流动小贩的组合,既有商业、服务业,也有手工业和民间工艺。从清末民初开始,上海城隍庙就不仅仅再是一座庙,还是一个东方式的迪斯尼乐园。有诗为证:
城隍庙会里烧香,沪城邑庙景天然,
有戏纷陈在两廊,多借亭台作市廛。
礼拜回头多买物,人到殿前犹未觉,
此来彼往掷钱忙,两行书画米家船。
“白相城隍庙”是上海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生活和娱乐方式。每年春节,上海人都会不约而同,潮水般地涌向城隍庙。在上海方言中,“白相”一词指不花钱享受玩乐。白相城隍庙,更多地体现了一种亲近、随意。
白相城隍庙,不能忘了还有一个好去处,那就是豫园。豫园位于上海老城厢,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老城隍庙、豫园商城相连,为“全国四大文化市场”之一,与北京潘家园、琉璃厂、南京夫子庙齐名,是老城相仅存的明代园林,也是上海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江南古典园林。园内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湖光潋滟,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誉。漫步其间,隐没的角落都可读出历史的细痕,曲径通幽处尽是浓浓的古典文化。
豫园原系潘氏私园,是明刑部尚书潘恩之子潘允端为孝敬双亲而建的,“豫”有“安泰”、“平安”之意。1559年,潘允端以举人应礼部会考落第,萌动建园之念,在上海城厢内城隍庙西北隅(今安仁街东的梧桐路、马园弄一带)家宅世春堂西的大片菜畦上“稍稍聚石凿池,构亭艺竹”,动工造园。嘉靖四十一年,潘允端出仕外地,无暇顾及建园,其《豫园记》中说:“垂二十年,屡作屡止,未有成绩。1577年,潘允端自四川布政司解职回乡,便集中精力再度经营扩修此园,“每岁耕获,尽为营治之资”,并聘请园艺名家张南阳担任设计和叠山。此后,园越辟越大,池也越凿越广。万历末年竣工,总面积称70余亩。全园布满亭台楼阁,曲径游廊相绕,奇峰异石兀立,池沼溪流与花树古木相掩映,规模恢宏,景色旖旎。
和城隍庙一样,豫园也曾屡毁屡建。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豫园进行了大规模修葺,当年景观大半恢复。全园可分四大景区。豫园内还收藏上百件历代匾额、碑刻,大都为名家手笔。豫园于1959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开始对公众开放,1982年2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上海这座城市到处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城隍庙仍然延续着上海的历史和文脉。(刘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