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在微博上看到了马云在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演讲。20年前,他第一次去了美国,他在没有去美国之前,从书本、朋友、父母各个渠道尽可能多的去了解美国,他以为他对美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80年代初他第一次去了美国以后,展现在他眼前的一切还是颠覆了他对美国的全部认识,他也第一次接触到了互联网。于是,回到中国后,他打算开一个互联网公司。当时他邀请了24位朋友讨论2个小时他在美国所看到的商机——互联网。
却得到了23个人的坚决反对票,他们告诉马云“忘了它吧,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这么一个叫互联网的东西。千万不要去做。”只有一个朋友告诉他说“马云,我相信你,虽然我不知道你在做什么,如果你想做,就大去做吧,因为你还年轻。”当马云在讲述这段的时候,与会的各位都不约而同的发出了哄笑声,因为如今在人人生活中都习以为常的互联网,最初得到人们那样的认可确实惹人可笑。
而这样的对比反差可以作为笑话来听仅仅间隔了20年的光阴。俗话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我相信马云在回国后邀请的24位好友,也一定是有知识有思想有见地的人中龙凤。他们都是马云认为可以一起创业的有识之士,所以他才请他们来,用两个小时来阐述自己的创想。可是遗憾的是,他们都给了否定答案,甚至是彻底的完全的否定,“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这么一个叫互联网的东西。”只有一个朋友没有表示坚决的反对,他的对马云说“因为你还年轻,你可以去做。因为年轻不怕犯错嘛,年轻做错了还是有改正的机会,所以可以尝试自己想做的。”虽然他表达比较委婉,但是从他的话语中也可以看到他并不抱有乐观的态度,他内心的想法其实和其余23位一样。
马云当时30岁,在没有任何计算机知识的前提下,他坚信自己的眼光,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最初成立的公司员工只有他和妻子还有一个同学,资金只有东拼西凑的1000美元。直到1996年初,人们都不相信有互联网这个东西,在1996下半年,中国正式接入了互联网时,人们才开始相信有互联网这种东西的存在。虽然确定了互联网的存在,可最初人们并不愿意在网络上进行产品的销售,于是当有人在他们的网站上尝试出售产品时,马云自己买下了所有的产品,他们的公司堆满了并不需要的东西。
这样煞费苦心只是为了告诉人们这个模式可以行的通。如今,20年过去了,马云的商业帝国坚不可摧,他开创的互联网购物模式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每天将近有3千万的人在他所创建的网络平台上购买物品。我也是这三千万大军中的一员,就连以前完全不认可网上购物的爸爸妈妈也加入了进来,我们全家每天在互联网中会进行很多笔交易,因为它几乎完全的覆盖了生活所需。
马云的故事,让我想到了农村的奶奶前几年搬到新楼房里和我说过的话,“以前呀,我们总听说‘楼上楼下,电视电话’。可那时侯觉得,这‘楼上楼下,电视电话’得多贵呀?什么时候才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我觉得我这辈子是享受不上了喽,可没想到现在真的实现了。你看看,现在住着楼房,还有电视有电话,而且奶奶还有手机。”说着奶奶满脸笑容的摇了摇自己的手机,我也跟着老太太乐了。对啊,我们身处的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样的改变将会更快速更巨大。
环顾四周,看看我们生活中出现的事物,都是以前从来没有想到的,现在却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人们总是生活在自己的思维模式中,以为自己认识的就是全世界,于是就心安理得的在自己的世界中转起圈来。只看到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就以为全世界只有这块地能长出庄稼。可是你看到的仅仅是世界的一小部分,你想不到这个世界会有怎么样的变化,这完全不怪你,因为你没有接触到那些新的信息,你便想不了那么远,你的眼界决定了你的思维。
而目下,我们年轻人总在讨论的“稳定”问题,有一个稳定的工作,过着稳定的生活,找一个“铁饭碗”就可以一劳永逸。对于“稳定”我并没有多大异议,这样未尝不好,我想关键的问题并不是稳定还是不稳定,稳定不是不好,不稳定也不就是好,只是我们不要在稳定安逸的生活中失去对新事物的热情,放弃对自己进步的要求就足够了。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能够在稳定安逸的生活严格要求自己、默默坚守的人还是少数,人们都有惰性,在稳定的安逸的生活中,会让时间这头巨兽吞噬掉热情,打磨光棱角,消磨完斗志,并且会加深你对改变的恐惧。所以某种意义上,追求某种“不稳定”,只是为了”逼迫“自己,”逼迫“自己发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逼迫”自己接受更多的新事物,”逼迫“自己去勇敢的改变。
马云30岁才开始创业,我们又有何惧?如果有自己真心热爱的事情,就放胆去追逐吧!时间总会给在路上的人惊喜,也只不断前行才会离目标越来越近。在这条路上你会看到更大的世界,见证更多的奇迹。
打开你的视野,别让你的眼界限制了你的思维,只看到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就以为全世界只有这块地能长庄稼。勇敢去经历,去争取,去闯荡,只有不断的更新你的大脑,你才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本来就存在,但是你却没有发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