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开始迈入哲学的学习时,琢磨先生推荐了这本书,致力描述群体的特征
在某些情况下,不真实比真实更真实。科学研究观察和洞察是现象,洞见和研究才有可能发现那些看不清的现象背后的根本
无论是神还是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迫使河水流回源头。民众成立的各种宗教、群体/团体,赖存于文明精神支柱的力量,当文明的结构腐烂,缺乏远见将使其倒塌的总是民众。世界上所有“人物”(or头目)都对群体心理有精确的洞见与理解。精神的力量是历史真正的驱动力(愿景、使命、价值观,利他的动机)
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说: 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包括他的多篇文章中都有看客的身影。“看客”一词,已然精妙,而今的“吃瓜群众”更是耐人寻味。回想到我们自称为吃瓜群众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呢?潜伏在吃瓜者心底的究竟又是什么?貌似大多数人这样吃瓜,乐此不疲。
你有发现一个现象吗?人民群众对于吃瓜的热情,好像永远高于学习。无论吃的瓜是我们生活中的其他人,还是我们自个儿。
借此我要说的是,古今往来,无论中国式围观进化史如何变化,但是围观的本质一直没变。这也意味着,围观可以被制造出来。如果吃瓜是人的天性,那么我们为何不利用这一点,反客为主,从看客置身事外的身份,转变为被看者呢?在今天这个物质与科技富足的时代,这个人民活在光天化日的时代,这个相信梦想相信未来的时代,首先请让你自己参与进来,最大合理化的利用微博、短视频、直播、社群等等平台,化被动为主动,智慧看“镜”,看你自己。
如何建立群体,也是品牌的使命与价值观(有高度、深度,利他心),所谓的群体也是品牌的员工,员工也就是品牌的矩阵。领袖是一个传道和倡导者,他的意志聚合与统一民意的核心,他的故事、魅力、高度也将影响着群体的灵魂。
群体是感性的,是内驱动的,是一个复杂系统,复杂用简单规则去管理,就会涌现出自组织。如:鱼群效应,大量个体,每个人特点各不相同,输出的不同方向的内容;相互作用,优秀的人在一起,谁都希望展示最优秀的一面;规则一定要简单,无规则作不成方圆。
理性无疑无法推动人类社会沿着文明的轨道前行,但群体从不受理性指导,只有哲学家才会考虑理性,作为无意识力量的产物的幻想却引领着我们。创造文明的主因是情感而不是理性,感性包括荣耀、牺牲、信仰、爱国,以及对光荣的热爱。
书中的群体,如当下的社群,抖音、快手、视频号,新的社交新逻辑,实现更多的社交新玩法
若自己还未能成为IP,还未能以自己为中心建立活跃社群,那就去高手的社群成为活跃分子,成为价值群落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