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看李银河的第一本书,也由此被圈粉。
书中讨论宇宙,真理,生命,爱情,性。
我尤其喜欢前半部分关于生命的意义的讨论。
也很喜欢全文中李银河对于这个世界,对于生命的态度。
她将生命比作朝生暮死的浮游,认为生命是无意义的。那我们在这世间所行的一切又有何意义呢?
看完她这本书可能会对自己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和思考吧。遇到事情也会从一个更宏观的层次去思考问题,而不是聚焦于眼前的一地鸡毛,即使聚焦了眼前的一地鸡毛,也不会让这种狭隘的情绪困住自己太久,因心中有更宏观的对于事物的认知。
所以,还是值得阅读的一本书。
01
把生命比喻为春夏秋冬轮回更替都是太过慷慨了。它更像是朝生暮死的蜉蝣,像太阳一照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朝露。想到这里,马上会产生失重感,好像一百多斤的肉身瞬间变成一粒微尘,完全没有了重量。人的一切变得无足轻重、荒诞不经。我这是在干什么?我吃饭,睡觉,恋爱,行走,可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我开始迷恋克尔恺郭尔,迷恋叔本华,迷恋萨特,迷恋加缪,其他的人的话全都听不进去,只有这些人的话才能听进去,才能看进去,才能不断萦绕在心头,才能猛烈地撼动我的灵魂。
02
人之所以无法参透,还是因为没有真正的宏观视野。只要能够让灵魂之眼站在空中俯瞰大地,就能将天大的事情看小看轻,就能够让心中的千钧重压变作鸿毛。因为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看,人类不过是宇宙尘埃。而一旦能够设身处地,就能感同身受。一旦将自己真正定位为一粒宇宙尘埃,就没有任何的尘世事情还有一点点的重量,因此可以释怀。
03
有些佛家子弟终身修行,其实在我看来,他们只是选择了这样一种生活哲学,避开了所有的尘世烦恼,进入空无的境界,在冥想和哲思中度过一生。至于顿悟与参透,其实倒并非难事。一个有中等智商的人,认真地想这件事十分钟,就可以参透了。重要的是让这参透的境界从占据自己的小部分生活,过渡到占据自己的大部分生活,进而过渡到占据自己的全部生活。一旦达到这个境界,就摆脱了一切尘世烦恼,是不出家的出家人,是肉身不出家的灵魂出家人。
04
如果说世间还有哪一件事是最令人痛苦莫名、最无法正视的,那就是存在之无意义了。尽管人人都可以直观地感觉到,人在浩瀚的宇宙中不过是一粒尘埃,从宏观角度看是根本无意义的,但是这个事实太过刺激,太过痛苦,太过难以接受,所以人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个问题。将这一问题诉诸神是回避问题的途径之一。虽然我很渺小、没有意义,但是神很伟大,它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它的事业是有意义的,它的神殿是巍峨雄伟的,我只要投入它的怀抱,我的存在就有了意义。
05
无神论的想透之后,对于生命却采取尽情享用的态度。并不是放下或者压抑所有的欲望,以达到无我的境界,而是在认识到生命的短暂与世界的空无之后,选择将快乐最大化、痛苦最小化的生活方式,尽情尽兴地享用这段三万天的短暂生命,用美与爱的感觉将其充满。这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是这样来看待人生的:人的一生就像花开花落,绚烂一时,转瞬即逝。一切听其自然,不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不压抑内心的自然冲动,就把自己的人生按照花开花落的节奏去安排去接受。也就是说,并不刻意地压抑生命的冲动和欲望,而是去满足它,尽情地享用这条生命,让它尽兴,让它乘兴而来,兴灭而逝。
06
最近就这一点写了首诗,题目就是《我不用写诗》: 我不用写诗 我的心境就是诗 如白云苍狗 如深海游鱼 如春江花月夜 如大漠孤烟直 我不用写诗我的生命就是诗 如清风拂面 如白驹过隙 如泣如诉 如醉如痴
诗意首先是一种心境。在烦恼、平庸和琐碎的心境中是没有诗意的。诗意的心境是纯粹的,不是芜杂的;是清澈的,不是浑浊的;是明亮的,不是晦暗的;是平静的,不是烦躁的;是喜乐的,不是痛苦的。 诗意其次是一种关系。在庸俗、猥琐和丑陋的关系中是没有诗意的。诗意的关系是柔软的,不是生硬的;是关爱的,不是仇恨的;是情感交换的,不是利益交换的;是激情澎湃的,不是冷淡疏远的。
07
当你凝神观看,亿万像自己一样的人静静生活一段时间,然后静静消失了。这情形既恐怖,又美丽;既壮观,又无奈。当年悉达多在菩提树下看到的一定就是这一情景。 每个人都万分看重自己的生命,而且对这个生命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会消失、它的存在有没有意义这些问题,终身孜孜以求、不能释怀。但是无数的哲思、无数的冥想、无数的修行,都不能真正为生命赋予意义,因为从宏观看,从生命在宇宙间的位置来看,人无论如何都找不到生命的意义。这让人感到无力、无奈。人唯一自我安慰的办法是为自己的存在自赋意义,找一些自己喜欢的价值,去追求,去享用,将这些价值赋予自己的生命,确定为自己这一个体存在的价值。
08
正因为生命之空无,所以一切的美好只存在于虚幻之中、想象之中。现实生活永远是琐碎的、无聊的、沉闷的,而所有的美好只是被人刻意想象出来,以便浸淫其中。 就连生命本身都是空无的,爱情又怎能不是想象的产物呢?所有的美好又怎能不是想象的产物呢?难道它们真的能够在这个平庸无趣的俗世上存在吗?即使真的存在了一刹那,难道能够持久吗?不会很快消失吗? 尽管如此,我仍宁愿沉浸在爱与美之中,享受每一个日子。尽管明知一切只在想象之中,尽管明知一切终将逝去,消失得无影无踪。
09
人只要脱离周边的具体环境,让灵魂在宇宙遨游,就可以立即进入那空旷的空间和无尽的时间,不知自己的存在目标是什么,有何意义。事实上,存在完全没有目标,也无意义可言。这是一个极其简单极其直观的事实。人在不能正视这一事实之时,心存恐惧;一旦能够正视,其实也没什么。 正视存在的真实状况有一个坏处和一个好处。坏处是丧失生活动力,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于事无补,丧失了对生活的兴致和兴趣,只想偶然地无所事事地存在一下,就此离去。好处是没有什么事能够真正打扰到人,所有在微观世界引人烦恼的事情都变得微不足道,不值得烦恼。
10
荣格曾表达过这样一个想法:从心理健康的角度,人不能常想万事皆空的道理,想得太多了容易出心理问题。这显然是一位搞心理咨询的临床心理医师的经验之谈。因为如果人能够具体而微地想一下生命在浩瀚宇宙间存活的细节,只要稍稍认真地想象一下,立即就会陷入失重状态。一切生存的欲望都会消失。后果的确有这么严重,除非人对这件事并没有仔细想,并没有定睛看。 所有能够对人生做理性思维的人,只要仔细想,定睛看,就一定能够接受这样一个残酷的结论:人生是空无的。换言之,是无意义的。尽管人从感性上对这个结论一点儿也不愿接受、不能接受,但是人从理性上不可能做出其他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