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我和老公在家里大扫除准备迎接春节,儿子一开始帮我们抹抹桌子,扫了一会地,然后就一个人玩了。我们没有空陪他,就放音乐给他一个人自娱自乐去了。接着我做晚饭,等饭菜端上桌的时候,儿子变得很“无理取闹”,嘤嘤哭着一会要洗手,一会要吃这个要吃那个。在被他“烦了”很多次的情况下,我终于没忍住,对他大吼大叫:“你爱吃不吃,我懒得理你了!”他“哇”的一声哭出来,眼泪不断地流。我又急又后悔,老公提醒说:“妈妈,儿子这个时候肯定是这样的了。一下午我们都没陪他,你好好哄一下他咯。”于是,我放下怒火,走过去抱着儿子,引导他表达自己的不满才哄好了他。
很多时候,不是父母不懂得如何回应孩子的情绪,而是自己本身就很累,不想说话,需要好好休息恢复元气时,我们就把自己的怒气与烦恼一股脑的宣泄出来,伤害到孩子。就像前面说的那样,在我自己搞了半天卫生,累到不想说话时候,做完饭就想安安静静吃饭,休息。儿子这时候闹起来了,真的是很容易就惹毛了我。
于是,我不得不来探究一下,愤怒到底是个啥玩意?
愤怒就像普通感冒一样,是一种周期性复发的麻烦。我们可能不喜欢它,但是我们无法忽略它。我们可能很了解它,但是无法阻止它发生。愤怒发生的后果和情形都是可预见的,但是它看上去总是那么突然,意想不到。而且尽管发怒的时间可能持续的不长,但它让我们的行为就像完全失去了理智,我们对孩子说出的话,做出的事,把孩子当敌人那样打击。我们大喊大叫、辱骂、抨击。当这一切结束时,我们会感到内疚,我们曾很多时候郑重的决定,以后绝不再重复这样的行为了。但是愤怒不可避免地再次袭来,破坏了我们良好的愿望。我们再一次猛烈攻击那些我们愿为他的幸福献出生命和财富的人。
而试图不再生气的决心不但没有用,甚至更糟糕。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火上加油。愤怒是飓风,是生活的一部分,你不得不承认,而且还要准备好。父母不是圣人,大部分人能意识到自己的愤怒,并且重视它。想要从愤怒中学习并尝试驾驭愤怒的父母,会把它当成一种信息资源,是关心孩子的表示。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父母的愤怒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事实上,在某些时刻,不生气并不会给孩子带来好处,反而给孩子一种漠不关心的感觉,因为那些关心孩子的父母很难做到不生气。这也让孩子明白父母的忍耐是有限的。
但是,怒气应该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方式应该能够使父母得到一种解脱和轻松,给孩子一些启示,对任何一方都不应该有更多不好的情绪。 如何有效的处理我们的怒气?
在平静时期,让自己就做好应付紧张时刻的准备。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在跟孩子打交道时,我们有时会发脾气,这在所难免,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我们有权生气,而不必感到内疚或者羞愧。我们有权表达自己的感觉,只要我们不攻击孩子的人品或者性格,我们就可以表达我们的愤怒。
如果简短的陈述和拉长着的脸并没什么效果,我们就会采取第二个步骤,在表达时加强愤怒的强度:“我生气了。”“我很生气。”“我气极了。”有时只是表达了我们的感受,就能让孩子停止不端的行为。
但是,有时候上面的做法都徒劳,我们就需要采取第三个步骤:解释我们生气的原因,说出我们内心的想法,以及我们希望的行为。
“看到你不开心就把玩具摔了,凳子和垃圾桶都打翻,我很生气,我非常生气,我气得想没收玩具。”
这几个步骤可以帮助父母释放怒气,同时,也是给孩子示范了如何安全的表达愤怒。
当孩子烦躁不安时,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他们生气时,只有情感上的安慰,他们才听得进去。很多时候,父母需要通过真实地反映孩子内心的情绪,他们就能好受一点了。但是这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否则这也很容易把孩子的怒气引向两个方向:一是使怒火更盛,一是消除怒气。
我的儿子常常会因为积木玩不好就直接把它摔得到处都是,我以前经常气得跳脚就说:“你再这样乱发脾气,我不会帮你一起堆的,你赶紧捡起来,不然我就全部没收玩具了!”结果,儿子直接就滚地翻以示不满了。其实,这个时候,父母自己的怒火战胜了理智,以至于忘了先去回应孩子的失落。或许我应该说:“哦,宝贝觉得这个积木太难堆了,玩不好真让人生气。”就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就足以让他收起玩具并继续琢磨下去了。
很多妈妈也许都学了很多的育儿道理,却依然做不到内心平静,先回应情绪,再处理问题。我亦如此,道理都懂,但是要内化成日常生活的点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依然会努力,希望你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