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会感慨,最近这几年,
普通人如果想获得成长进步,虽然看上去机会变多,但是实际上难度是增大了。表面的繁华并没有发挥实质作用,我们只是被信息发达蒙蔽了,非旦没有进步,可能还退步许多。尽管历史总是在向前,我们的生活未必会过得更好,甚至有可能更糟糕。
用一个对比你就会明白,我们正在经历什么样的时代。
以商品流通为例。企业生产商品,通过营销渠道销售。当你花钱买下商品,企业收回投入的资本,等你最终把商品消费掉,才完成了商品的整个流通的周期。商品的消费是周转完结的标志,即使中间经历层层包销分销转销,哪怕环节再长,最终的消费也不能缺失。
如果每个人都只是把商品卖给下家,却永远没有消费者真正把商品使用掉,层层下压,那资本周转就会出现问题。不管再忽悠消费者持续购买,如果没有消费产品,使用价值不兑现,无法形成闭环。最终总会有一天,后劲不足,信任不再,没有购买,商品积压,卖不出去,钱回不来,流通失败,链条断裂。这就是很多经济危机的开始。
我们国家现在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简言之,就是生产太多且低质商品,没有足够的消费力量,于是要开始做减法,还以前的债,否则我们将遭遇经济发展的危机。(参见《Scalers:谈谈成长中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
生活中人人都离不开商品经济,我们必须买商品,必须消费商品。这就构成了我们的经济运行的基本面。同样的道理,追求成长进步的人,往往离不开“知识经济”。在知识经济里,我们会在“知识付费”的名义下,花钱买课、进社群、报线下课等。
知识付费把知识当成商品,这与商品经济有类似的地方,但是不同的地方,更关键,值得我们注意。
相比于商品的使用与消费,知识到底怎样才算消费了?
买一件商品,商品的使用价值被消耗掉,达到了某种效用,满足了使用目的,完成了一件商品的使命,这个周期就流转完成了。
但是知识呢?我怎么才能确定知识被消费掉了?
花钱订了专栏,一年更新,但是却没有看,没有行动,算消费知识了么?
花钱进了训练营,加了几个好友,什么也没干,算消费知识了么?
我的观点是,知识的消费必须伴随着行动与实践,必须伴随着脑力与体力的巨量消耗,通过个体的实践产生体会,再经过总结与分析,最终变成自己的第一反应,这样才完成了知识流通的最后一个环节。
也就是说,知识的源头生产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体力与脑力劳动,而经过不同媒介形式的传播,最终要到知识受体用实际的行动去践行,才能达到理解消化的目的。而只有到这个环节,知识才能说被消费掉了,才形成了真正的闭环。单纯把知识的载体买过来束之高阁,并不是知识的真正流通。
这是知识与商品不同的地方。商品可以为消费者所使用,却不知其所以然,但是知识,真正正本清源的知识,无法通过不知其所以然,不投入脑力与体力,达到知识本来承载的目的。
于是,当你花钱买了知识,却让其原封不动的放在那里,这其实并不是知识的消费,而是知识的积压。而一旦知识开始积压,知识的流通过程就没有走完,就像血管阻塞,最终会引起知识经济的畸形化。
我们现在看到的现象,就是知识经济畸形化,满目疮痍。
知识付费走到下半场,已经变成了一场压货游戏。隔三差五你就会看到某个机构或者名师,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推出一门标题很有诱惑力的课程,而且课程还设计了精致的分销返现规则。只要你转发引来了好友的购买,你就可以从中分得收益。于是网络上不同人以不同的动机参与这场游戏。有的人只是利用自己的社交网络影响力变现,然后还纷纷宣称,自己通过知识赚钱了。
这其实和知识半毛钱关系也没有,这只是一次财富的再分配而已,你口袋里的财物,变成了别人的钱。以知识的名义,激起你进步的希望,唤起你学习的欲望,想象自己变得厉害的样子,触发你的感觉愉悦,引导你评判失误。你掏钱买单,转发者收到了钱。剩下的事情是,课程你不太可能会看,知识你不太有空去学,你压根没有按照知识的标准花费脑力与体力消费,知识的流通环节在此切断。
这不是知识付费,这是知识诈骗。
张明楷教授在《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研究》一书中,对诈骗给出了以下描述(P5):
“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一一对方陷入或者继续维持认识错误一一对方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或者使第三者取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
欺骗行为会使对方陷入或者继续维持认识错误,以致对方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财产。在当今社会,对于侵占他人财产的行为,触犯了法律。
但是,对于成长者而言,比这一条更严重的是,因为认识错误而处分自己的注意力与时间,使自己的未来付出了代价。
如果你是一个想要追求成长进步的人,让你的感觉基于真实的世界,进步依托真实的处境,其实是最重要的事情了;相反活在自我感觉良好的世界,反而是最危险的。
想进步,求上进,是非常值得鼓励的。但是知识付费时代,却有许多人在利用人们追求上进的心态,炮制内容,制造焦虑,骗钱变现。
他们只会不停地告诉你,你看我上了一门新课,开了一个新的训练营,请了几个大咖,绝对是一门好课,你根本不能错过,强烈推荐。他们还会告诉你,这个时代,这个技能很重要,那个认知很关键,这个理念很复利,你错过了就没有下一次机会了。把华丽的内容打造出来,制造出精美的外表,触发你的感觉,剩下的就是让你掏钱买;然后再告诉你,转发到朋友圈,你就可以分得收益哦!
但是他们不会告诉你,如果你不用自己的脑力和体力,把你买到的课程消化吸引付诸实践转化成第一反应消费掉,知识就在你手里形成了库存积压,而倘若继续鼓励你买买买,将会形成堰塞湖,知识无法流通。而这样下去,你只是浪费时间获得了些空虚的感觉,甚至付费成瘾,而长期以往,钱花了没结果,需求不可持续,带来整个知识经济的崩塌。
难道最近没有发现么?
从2018年起,知识付费已经不好卖了。
知识付费巨头得到开始出面向少年与老年的产品了;自媒体大咖开始频繁开设线下课教你赚钱了;从网易运营课开始,再到千聊、三联、新世相、知乎在微信刷屏被封,知识付费已经变成了金融产品,就像微商的发展路径。没有人再关心知识如何真正被消费,我们只关心的是,如何成为自己朋友圈里最早转发推荐的那个人,以获得尽量多的人头收益,还能上知识微商排行榜。
还有人关心你的成长和进步么?
还有人关心你面对的问题与要做的事情么?
别管了,先把这门课推荐给你的三个好友吧,这样你就可以免费听了哦。
我看到的就是,一群人在网络空间相互制造焦虑又象征性的相互抚慰。
我看到的是,一群人在利用电子支付的便捷性相互圈钱形成“繁荣”。
而一旦圈钱成功,又可以作为一个新的“个人品牌”案例,继续圈更多人的钱。
还有多少人在认认真真做事情,把价值呈现出来,把知识消化吸收落实到位呢?其实已经不多了。
当通过刺激大众就能填满自己的口袋,需要做的只是开设一个又一个新的盘局,制造一轮又一轮的新希望,于是总会有一批又一批的人上瘾沉迷,从而出现一个又一个财富的神话。割下的韭菜等到其腐烂沤成肥料,又可以用来浇灌新嫩的韭菜的成长。
你想要的是进步,但是别人想要的却是从你身上变现。
这就是想要成长进步的人,面临的严峻挑战。你的欲望守不住,就会有人入侵你的钱包和大脑。
在信息不发达的时候,你可能自己闷头努力,安静做事,坐冷板凳,也能熬出个名堂。但是现在连接太发达,你在最需要沉下心来做事情的时候,却到处与人建立连接;在需要攻坚克难的时候,却到处去分享,指望分享出去自己就会了。你本来还有机会变得更好,但是加入到群体里一起浮夸,你就飘飘然,马上获得了进步的感觉,认为自己学到了知识。
但是如果要这种感觉,为什么不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其实,要感觉很爽,通过内容来让自己爽就可以了,不要和知识扯上关系。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看韩剧……这些内容付费的形式,都可以给我们精神体验,都可以快速爽起来。
注意,这些都是内容,而不是知识。内容就是让你拿来爽的,一上手就可以爽。而知识是需要你去攀登的,辛苦地攀登上去了才能爽,一开始是很不舒服的。
掌握这条原理,你可以用来鉴别所有知识付费的真身。
但凡宣称轻松就能掌握和搞懂,却不用花费你自己心力与体力的,就都是内容付费,不是知识付费。你购买这些内容的时候,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在学习。你只是在娱乐,在用一种像学习的姿势在娱乐,就像把一本小说,包上高中数学的封皮,老师看上去是在学习,但是就是在读小说。
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是可以让你真正有机会获得成长进步从而改变命运的;但是吸吮付费的内容,不花费半点脑力体力,只是得到感官愉悦,更多的可能是让你原地踏步。
请务必区分二者的区别,这样你就知道,当你在享受内容的时候,不要有学习知识能得到的期望。这样你的认知至少是正确的,不会错误地处分自己的财产、注意力与时间。这样就至少可以让你免于知识诈骗。
而如果你真正地想要进步,那就开始不辞辛劳地攀登吧。巧合地是,scaler这个英文单词,就有攀登者的意思。
最后,明天与后天我在南京有两场线下活动,欢迎来找我一起玩。参见《本周六日,<刻意学习>读者南京见面会,欢迎来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