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近视600度,有轻微的散光。
近视的原因是,从识字起,我就迷上了课外书,经常废寝忘食、如痴如醉地连续看几个小时。
三年级学校视力测试(那是八十年代我所在的乡村小学第一次简单体检),我认识了视力表这种东西,也终于知道自己裸眼视力只有0.9。班上大概三四十个同学,只有我和小X近视,那时近视在农村小学很罕见。知道后的心情说不上悲伤,似乎只有一丝淡淡的失落。父母也只当是一时的谈资,并未有任何关注,我自己更不懂得该如何保护眼睛,于是视力每况愈下。
到了四五年级时,看黑板上的字已经很模糊了。我和小X在不经意间发现,透过小孔看黑板,上面的字会清晰很多,于是把橡皮中间穿一个小小的洞,上课时,把有小洞的橡皮贴在眼前,闭上另一只眼,像瞄准一样看着黑板。
至于学习成绩,我不记得有没有受视力影响,大概是没有吧。反正一到五年级,一贯的贪玩儿,一贯的差。六年级时,老师换成了一位温柔可爱的大姐姐,一下子,有了学习的兴趣,最后以很好的成绩升入初中(九十年代初,当地还没有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分数不够不能小升初)。
虽然可能没有影响成绩,但对性格却有实实在在的影响。由于看不清远处,不敢与人打招呼,喜欢躲着人走,慢慢就变得内向寡言了(印象中我小学时还是很大胆很活泼的,敢主动上台表演节目,敢在家长亲戚间载歌载舞,寻求关注,现在这么内向自卑,除了近视,当然还有其它原因,这些会在专门的篇章中细说,这里就不赘述了)。
上初中后看清黑板实在太吃力了,加之同学中有戴眼镜的,才第一次萌发了配配镜的想法。那是一次尴尬的经历,由长我八岁的姐姐带着,平生第一次去县城,第一次走进眼镜店,跟老板说要配近视镜,老板拿出一副半旧的近视镜让我试试,我戴上一试,视野立马清晰了很多,马上就决定买它了。我不知道那副眼镜的度数,老板也没有要求我检测。问了价格后付了15元钱,在老板错愕的眼神中,急匆匆拿着那副眼镜“逃”了出去。这件事回想起来简直荒唐至极,但对当时懵懂无知、见识浅薄的我来说,觉得再正常不过了。现在我还能回想起那副眼镜的样子,方形的镜框,银白色夹杂着斑驳的涂层脱落的棕色。似乎是男款,可能有200度,它陪伴了我整个初中的课堂时光。
90年代中期,去县城读高中,学校周围有很多眼镜店,配过几次眼镜,每次都是老板让看着视力表,以50度(90年代小县城眼镜店的最小度数大概就是50度)为单位叠加,直到看到1.0为止。即使有时戴上新眼镜,看马路都变形了,老板依然会说,适应适应就好了。我真的怀疑自己近视度数加深太快,是那些不合格的眼镜店造成的。
后来终于从书上得知配镜要去医院规范验光,就特意大老远跑去县医院眼科。谁知县医院的眼科配镜室是外面商人承包的,验光不规范,收钱又特别狠,只能失望而归。那时候从没有奢望过可以去区里大一点的医院看看,不敢提这种“非分”的要求,而且深知即使提出来,父母也会断然拒绝。
90年代末,读大学时,到了大一点的城市,因为之前的眼镜摔坏了(那时的镜片儿大多是普通玻璃,很容易摔碎),就去大医院配镜,当时已年满18周岁,医生还是给做了散瞳,检查了眼底,600度近视加50度散光。从那以后不知道是学习压力小了,还是成年后眼睛定型了,度数再也没增加过。
现在眼镜戴了几十年,深切感受到近视对日常生活造成的不便,特别希望拥有健康明亮的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