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6日我们于教室召开关于《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的读书会,由W同学主讲,现将相关阅读心得与讨论内容汇总记录如下。
一、作者简介(诺斯)
·制度经济学&旧古典主义经济学
完全的市场竞争-信息透明、平等-自由市场竞争【亚当斯密】
·国家理论、产权制度
二、主要观点及论证思路
交易的成本-衡量成本、实施成本
信息不对称;个人主观判断的能力(复杂的动机、对环境的辨识)
衡量属性并取舍成本;判断的成本;失误的成本;违背的成本;生产转型的成本
实施的成本:保护成本(构建制度的成本)+管理和监管的成本(代理人-委托衡量的人)
·制度的类型:正式规则、非正式约束(意识形态;检验正式制度)
原始的制度-非正式(惯例-动因:维护关系和秩序;利好-衡量成本低)
正式制度的必要性:以人际关系为纽带的初始形态交易-非人际关系化-成本提高 -依赖强制力的制度(道德约束系统的形成太过漫长)
正式制度内容(政司经契约):政治规则决定经济规则【产权制度】
面向未来的交换-契约(降低不确定性-惩罚以提高违约成本)
非正式制度:稳定长存;表达个人价值观点成本降低-价值-影响选择的重要因素
正式制度使得非正式约束发挥作用
·两类的关系:一致;不一致;转化
1.一致:和谐-正式制度需要和非正式制度相适应
2.不一致:自上而下地引入正式制度。-难以适应社会非正式制度-风险和成本增加-经济绩效降低
3.转化:非正式制度转化为正式制度;落后的正式制度深入生活-虽然被废止而成为非正式制度影响社会生活
·制度的作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
制度和组织:制度给予机会-组织实现发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激励个人和组织的生产活动;最终导致经济增长
降低成本:降低了互动中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专业化程度提高、交易复杂)
提高效率:并非以提高效率为目的,而是拥有谈判能力的人为达到私人目的
·制度变迁
原因:相对价格的根本性变化-契约的再次协商(个人层面规则的改变)
-受到更高层面规则的约束(政治制度决定经济制度)
-希望再次协商且有希望改进自身谈判地位的一方极有可能投入资源去重构更高层面的规则
决定变迁的因素-话语权、谈判能力
动力和关键因素-组织:为达一定目的须获得知识技能-影响感知
消极因素-路径依赖:变革影响生存-组织反对变革-限制创新
整体制度结构决定一个社会或经济体系多大程度上鼓励实验、创新
正式与非正式的变迁的矛盾:非正式制度往往更加长久(变迁前正式制度的延申)-足够长的演变中,所有约束都将重构,产生新的均衡和妥协)
三、评价
与经济学讲义50讲的简单对比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分割线
随后,G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1.衡量成本
在市场集中的地点,由于交换即时发生,因此消费者对所交换的商品具有相同的信息,不存在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有关价值的信息,从而也就不存在一方通过欺骗、偷窃或说谎等不道德的行为获取更多的收益。
但现在,伴随生产专业化、市场扩大化,衡量商品价值特质的代价高昂。目前存在将水果、蔬菜做精确的分类与评级,从而向公共领域提供不同品质、不同价格的水果,满足不同消费层次、不同消费需求的消费者。
2.实施成本
(1)保护成本
我认为更多是构建制度所需要花费的成本
(2)监督成本
制度落实过程中需要花费的成本,比如监管代理人行为的成本
经上述分析,不难发现,要想降低交易费用,可以从降低衡量成本和实施成本两个方面着手。就降低衡量成本方面,由于衡量成本主要源于信息的不对称,因此,若能简化获取信息的方式、降低交易的风险程度,比如提供详细的商品信息和价格、提供价格波动曲线,就能达到降低衡量成本的目的。就降低实施成本方面,实施成本主要源于制度的构建以及对制度实施过程的监督,因此因先对制度进行分析。
●制度框架如何构成?
制度作为一种行为框架结构,主要包括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两大部分,都具有对作用对象禁止和允许两个相反的规范内容。
【非正式制度】
非正式制度又称非正式约束、非正式规则,是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得到社会认可的约定成俗、共同恪守的行为准则,包括价值信念、风俗习惯、文化传统、道德伦理、意识形态等。
在非正式制度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因为他不仅可以蕴涵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性,而且还可以在形式上构成某种正式制度安排的“先验”模式。对于一个勇于创新的民族或国家来说,意识形态有可能取得优势地位或以“指导思想”的形式构成正式制度安排的理论基础和最高准则。
非正式制度从社会文化中衍生而来,部分的非正式制度能够长期存续,甚至催生出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
指以某种明确的形式倍确定下来,并且由行为人所在的组织进行监督和用强制力保证实施,如各种成文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契约等,通常与国家权力或某个组织相联。
【正式制度vs非正式制度】
两者作为制度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既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
就对立方面。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间若是存在矛盾,则会导致制度不兼容或冲突,通常发生在社会自上而下大规模建构或引入外部制度的时候。当这种冲突产生时,会增加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从而降低经济绩效,比如印度。在印度,其作为民主国家已经具备了非常多先进的正式制度,但种姓制度作为一种传统以非正式制度的身份遗留下来。种姓制度不仅降低了低种姓的经济地位而且限制了他们的政治地位,使得他们难以在经济活动中得到所期望的汇报。同时,由于缺乏对低种姓的法律保护,低种姓的投资风险增大,降低了他们的投资水平,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投资水平、减小经济增长率。种姓制度与现代法律的冲突是经济运行中落后的非正式制度和先进的正式制度冲突、降低经济绩效的一个典型例子。
就统一方面。一个正式制度若想要富有效率,应考虑与非正式制度相互补充,从而达到整个社会制度系统的和谐。当非正式制度难以解决人们的斗争时,就应诉诸正式制度;当正式制度缺位时,就应由非正式制度加以补充。
就相互转化。伴随社会制度的变迁,经过顺应时代发展的总结归纳,非正式制度可以演变为正式制度;通过政府命令和法律的引入,非正式制度也可以实现向正式制度的转化。而当正式制度不再适用社会现实时,其被废止但仍然具有惯性,由于长期实施的影响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意识中,如“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观念,就由正式制度转变为非正式制度。
●制度如何发挥作用?
作者认为,制度与组织、历史、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制度与组织相互建构,制度创造机会,基于机会利用,组织产生,组织演化。诸如,制度框架决定经济机会,为把握获利机会,企业形成,为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企业进行制度调试。
制度约束组织运作的同时为组织的发展创设机会,从而促进交换的实现。在简单的直接交换中,制度降低实施成本和衡量成本,降低交易费用;在涉及产品生产上的交换,制度影响生产技术,进而降低转形成本和交易费用,推动低交易费用下交易实现。
在对制度有所了解后,再来解决如何通过降低实施成本降低交易费用这一问题。只要通过制度的设计将对突发事件发生概率和后果无法预知的不确定性转化为可预判、可预防,即可降低实施成本。具体来说,即通过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构筑制度环境来规范交易行为,增加资本流动性,诸如,通过规则实现远程贸易中对代理人的控制,将隐藏在贷款中的利息公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