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感到生气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某件事或某个人不在你的控制范围之内,你对他们失去了掌控。事情没有按照你原来想象的方式去发展。
你无法左右别人,你唯一可以控制的就是你自己。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阿迪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下选择一己态度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人有见识,就不轻易发怒,宽恕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你可以选择生气,也可以不生气。你生气会心情不好,说话不太好听,其他听到的人也会不开心,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大家的情绪都会失控。可是,如果你不生气,你有见识,你宰相肚里能撑船,这都是些什么事,为这点事犯不着。一切将会形成良性循环,越来越好。
今天在得到听了一本书《警察》,第一,警察的工作跟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其实很不一样。作者认为,想要理解警察的工作,我们就得理解警察工作中真正的难题,那些日常的伦理困境。作者告诉我们,警察解决这些困境,靠的不只是过硬的专业能力,更是理解犯罪的同理心。
第二,这正是衡量一个警察是不是好警察的标准。最好的警察往往同时具有互惠者警察和执行者警察的特点,他们既能够果断正确地使用武力,用自己的专业技能解决突发问题,也拥有强烈的同理心,发现冲突的根源。
第三,兼具同理心和执行力,并不只是好警察的标准,也可以迁移到其他的领域,那就是保持专业和讲人情并不矛盾。我们经常会觉得,工作中保持专业和讲人情是相悖的,但是实际上这两种能力是互补的。这就像真正优秀的警察,往往同时具备高度专业性和深切的同理心这两种品质,既有金刚手段,也有菩萨心肠。
比如夫妻吵昏头的时候,如果能让他们找回爱和善意,他们自己就能解决问题了。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接到了邻居的报警以后,这位警官走一个进鸡飞狗跳的家里。他没有像大多数警察那样去阻拦他们,而是摘下警帽,一言不发地坐在沙发上,等着这对夫妻吵完。等这夫妻俩稍微冷静的时候,他开始劝导他们。他说,他看到这对夫妻打理得一尘不染的车,房子漂亮的装修,还有厨房里还在熬的热汤……他描述这些细节,其实是在提醒这对夫妻,毫无理智的争吵,会让他们失去什么。
他让这对夫妻回忆,你们当初为什么在一起,你们共同克服了什么。问完问题以后,这位警官就会离开,因为他知道,回忆自己拥有的会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行为冲动而且愚蠢。他们自己就会找到解决的方案
当人越不在乎的时候,他可能受到的伤害越少,也越有可能伤害别人。
本来一无所有的人,有了害怕失去的东西,他们就会因为害怕失去,而约束自己的行为。
“工作中保持专业和讲人情并不矛盾,而且这两种能力是互补的”。这个道理年轻的曾国藩不懂,1857年曾国藩的父亲去世丁忧回乡。以此为界,前期的曾国藩是典型的理想主义完全不近人情,后期的曾国藩才变成了咱们现在熟知的“躬身入局”的实干家。曾国藩有句话,恰恰是今天这期《警察》中,最后这层引申意义最好的注脚。曾国藩说:“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须调剂人情,发明事理,俾大家信从,然后动有成,事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