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千年运河的文化脉搏

      上周去外地培训学习,本周利用空闲时间提交网上各项作业、研讨、日志等,同时把手机拍的老师PPT上讲义,补在笔记本上,简单进行了一下复盘和整理。虽然仅仅一周的时间,老师的讲解忘了一大半。这记性真是令人堪忧。

      在这些培训的课程当中,出去研学、参观留下的印象较为深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现在各大、中、小学校都特别推崇研学活动,积极开发研学课程,孩子们在游中学,学中游,简直乐翻天,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路上。连我这个年逾4旬多的“大学生”也是乐此不疲。

      参观的“育红小学”,其办学特色是将非遗绒花技艺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师生在特色社团制作的绒花作品,走出校园,走出社会,走进国际。师生共同做的200只绒化蝴蝶,捐献给国家动物博物馆。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峰会上,学生的绒花作品被送给外国友人。现场展示的美术实践课,制作绒梅花——指尖上的锦绣,学生手指翻舞,剪、转、捏、缠,手到擒来,朵朵梅花,像有了神韵,竞相开放起来。真是中华文明的传承,后继有人。

      其次到“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游学参观。这是一栋三层楼的恢宏建筑。包括总览厅、非遗成果展、数字体验馆。每个省市都有各自的展区。这一次的游学,在导游的讲解下,给我恶补了一把中国大运河的相关知识。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早,里程长的古代运河,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大运河最早始于春秋战国,是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连通了长江与淮河。到了隋唐时,运河全线贯通,全长2700公里。江南的丝绸、瓷器、茶叶源源不断北上,北方的煤炭、药材南下,促进了经济的交流,文化的融合。尤其是导游介绍大运河堤坝使用糯米浆、石灰与粘土混合而成,堪比现代的混凝土,这让我不得不佩服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由此想到了小学道法课本上介绍的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都江堰,设计鱼嘴分水堤,用竹篓装卵石筑堤,将岷江之患巧妙训化,使蜀地粮食产量激增。这些都在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永远生长在土地与苍穹的对话之中。

      进入展馆里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3D投影将运河两岸的美景“搬”到眼前。杭州的拱桥近在眼前,一束玉兰花瓣随风飘落,穿长衫的茶客端起瓷碗,码头的工人喊着号子,将糯米灰浆浇入石缝里,年画里的抱鱼娃娃从地面跃出,许许多多的鲤鱼跃出水面,片片荷叶随波摇晃,芦苇丛中的水鸟振翅高飞。一幅幅画面从脚下蔓延开来,徐徐展开……

      在河北展区,沧州武术和吴桥杂技、铁狮子非常吸引人眼球。尤其复刻的铁狮怒目圆睁,体积庞大,威风凛凛。天津展区以“津门故里”牌楼为原型搭建。两侧有色彩斑斓的木版年画,泥人张的彩塑泥人。这些泥人高度不足10厘米,塑造得人物表情丰富、逼真、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有码头工人扛麻袋,有店小二手执铜壶,有摊煎饼果子,有说相声……方寸之间把运河两岸的繁荣以及市井人情跃然眼前,特别让人震撼,可以说冯骥才笔下的俗世奇人真是才能卓越。

      在二楼的互动体验区,一些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正在制作香囊和木版年画,这就是所谓的传承。

      参观结束后,导游的结束词“非遗就像这运河,需要一代代接续守护”久久萦绕在我的耳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