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主要是说“十四五”的规划,但是并不是国家最终发布的“十四五”规划,更像是学术论文的感觉,读起来较为枯燥乏味。
全书我比较感觉有意思的内容:
一.“1+3+2”结构性潜能架构。“1”指以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通过更高的集聚效应为下一步中国的中速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今后5-10年,中国经济百分之七八十的新增长动能将处在这个范围之内。“3”指实体经济方面要补上我国经济循环过程中的新的三大短板:一是基础产业效率不高,主要是基础产业领域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行政性垄断,竞争不足,补这个短板将有利于全社会降成本;二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今后10-15年时间,中等收入群体应力争实现倍增,由4亿人增加到8-9亿人,补这个短板将有利于扩大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同时扩大人力资本;三是基础研发能力不强,这是我们内循环中的“卡脖子”环节,补上这个短板才能有效应对外部“卡脖子”问题,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打牢基础。“2”指的是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全球性且中国具备一定优势的新增长潜能,
二.二次房改,将在未来十年内,每年1000万套安置房,可安置2亿农民工,将农民工转换为新市民,面积为40-6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面对所有无房人口,不歧视无户籍,无学位人口,这将一举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三.通过对比中美两国相似发展阶段可以发现:生存型消费中的食品相关和日用品占比基本一致,中国的衣着相关占比略低;中国的享受型消费普遍偏低,如居住相关,住宿餐饮、商业服务、文化体育娱乐及其他个人服务等,而电子设备及信息的占比偏高则与所处时代的技术背景差异化有关;美国发展型消费中的卫生、健康和社会工作部分较为特殊,居民部分负担较重,中国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占比显著偏高。
与丹麦相比,丹麦社会福利好,体现在政府对于教育及卫生、健康和社会工作的高投入,而中国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高,享受型消费偏低
与日韩相比,中国的享受型消费还是偏低,但基建投资占比要高于日韩,与欧美经济体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而房地产方面的投资占比与日韩差不多,与欧美经济体截然不同。
四.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金融机构目前的特点:规模大、管制多、监管弱。下一步金融改革主要有两大任务:一是改善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二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底线。
五.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那就是要提高消费需求。而消费支出的提高,主要来源于收入效应,而不是价格效应。价格效应反而不利于消费支出总额的提高。这进一步说明,我们要采取相关政策推动中等收入的消费水平,进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1.定制差异化策略,针对不同群体面临的不同问题,有区别地解决他们的政策需求。2.“提低”,也就是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工资,完善各种制度体系,用政策托底,让他们进入中等收入人群,防止他们再度返贫。3.减负,减少生活成本,释放消费需求。4.农民工将是“扩中”的主要来源;一是给他们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地位与权利,居住、劳动就业、上学等基本权利;二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居住机会;三是创造来去自由的条件,保留责任田制度;四是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中;五是加强转移农民流出地的新农村建设。5.提高财产性收入。
六.告别“以地谋发展”模式。不能再利用土地红利这样发展下去,十次危机九次房地产
七.俄、土、韩从高收入国家“降级”和“准降级”,最直接原因就是汇率巨大波动、本币急剧贬值。在这背后是严重的经济问题,俄罗斯依赖于石油生产和出口,土耳其依赖于旅游度假、房地产、基建投资,它们都缺乏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部门,特别是可贸易的制造业部门。除此之外,还存在着战略问题与政策问题,譬如,过度依赖于资源,不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实行过于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快速膨胀的外债缺乏必要的管理。而韩国却是因为大财团主导了经济,政府鼓励金融部门向这些财团输入金融资源,透明度不足,最终也导致和俄、土一样受到汇率冲击。从它们经历来看,是否有一个比较强大的非资源性实体经济部门尤为重要。
八.梯子理论。用于理解中美关系的经贸冲突与技术脱钩背后的动因,十分贴切----以及攀上高峰的美国要“踢掉梯子”,所以要大力发展创新。
目前很多监管机构肯定都在编制“十四五”规划,这本书提供了前瞻性的思考,战略性的布局,描绘了我国从现在到2025年甚至到2035年的发展蓝图,主要还是要从“1+3+2”入手,建成城市圈,然后围绕城市圈补齐短板,在用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赋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