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一直是我们家比较喜欢的话题,尤其是孩子爸爸。对比我们小时候的仰望天空,现在孩子有那么多可以汲取的资源,对大千世界的求知和好奇,都能用比以前更容易更多的方式去满足探索的欲望和寻找答案。
在寻找答案探索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是很受益的,对于很多科普知识,都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
我们常用的科普资源主要有博物馆,绘本,杂志,互动书,拼图等。
像在南京,常去的有南京博物院,古生物博物馆,地质博物馆等,地域不同,大家可以了解下自己身边的博物馆。今天主要说说其他的一些科普资源。
英国DK
说起科普书,我想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大名鼎鼎的DK,图书写实,生动有趣。他们的版本也是眼花缭乱,适合儿童阅读的有这3个主线:低幼版《DK宝宝触摸书》,4,5岁开始自主阅读后就有《DK儿童科普分集阅读系列》,学龄后有《DK儿童**百科全书》。
当然,也不要局限在适龄书籍,孩子感兴趣的,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调整表达方式,也是深入兴趣的方法。有段时间,吉吉对蛇特别感兴趣,天天晚上抱着毛茸茸的蛇睡觉。跟着这本《DK爬行动物探秘》学爬行,虽然蛇没有腿,但它们的移动速度非常快呢,和爸爸妈妈比一比,谁爬的最快?
好的科普书是触类旁通的,而且有互动性,看完后孩子会不由自主的动手想做点什么,大家数一数下面有几条蛇呢?
美国国家地理
多年以来,国家地理的科学家、摄影师深入地球各个角落,记录了这个星球上蔚为壮观的动植物、生态和自然现象,相对于DK,国家地理从更加地理学的角度去阐述知识。从低幼的《国家地理低幼版纸板书》,到4岁+《国家地理科普分级阅读》和学龄后的《国家地理儿童百科全书》。
比如《我的第一本 美国国家地理 恐龙百科》为每一张恐龙画了超大的“画像”,还提供了小朋友与各种恐龙的身形大小对比图。在国内只找到注音版,文字和拼音占去了半张篇幅,算是小小的遗憾。
对于孩子来说,一个恐龙化石都可以问上十万个为什么,看完还意犹未尽的自己做个恐龙博物馆。找找这个梁龙的腿骨化石是在哪里被发现的?
恐龙蛋,恐龙脚印都有什么形状的呢?他们分别属于什么种类?在这个过程中,读的多了,问题更多了,在思考推导答案之余,孩子对科普也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第一次发现《My First Discovery》
这套书是法国儿童科普经典,采用的是胶片印刷工艺,插图就像看电影一样。画面干净整洁,细节有趣。分为透视眼,手电筒和放大镜3个系列。
比如南美洲的动物这一页,前后遮挡,页面和胶片结合把动物表现的淋漓尽致。
手电筒系列也很有趣,孩子拿着一把纸制的手电筒,在透明胶片和黑色页面之间搜索,就会看到被手电筒部分所照亮的画面,看到遥远的太空中的空间站了吗?
OKIDO杂志
这是英国的孩子杂志,用艺术的形式,引导孩子进入科学的世界。每册书由10多种游戏贯穿,比如最近一期的你好,恐龙,里面的恐龙的晚餐游戏吉吉就很喜欢。
故事翻译的有些生硬,要是再有趣些就更好了,或者有一定英文基础的可以选原版。
书中的小实验最好玩了,比如用泥土,石子等“做一片侏罗纪丛林”。一般挖土不方便的话,我们就用乐高或者积木,跟随着孩子的想法一起动手吧。
互动书
互动书就更多了,在我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有提过。今天主要说说Usborne的Look inside看里面系列。Usborne的插画真的是赏心悦目。大家也不用一下子都买回来,孩子感兴趣的时候就选一本,像前段时间上海的垃圾回收炒的沸沸扬扬的,大人谈论的时候吉吉总爱问,我就选了本《揭秘垃圾》,小家伙看的美滋滋的,我们说的时候他也会插上几句。
书里翻页的设计孩子都很感兴趣,小手抠抠,一个也不想错过。
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曾说“任何知识都能以适当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孩子。”孩子的性教育,更需要从小开始,充分认识自己的身体,他们才能学会保护自己,学会自卫。
孩子们经常会问,我从哪里来的呢?食物吃饭到哪儿去了呢?摸摸书中的羊水带,拉一拉看看食物的消化过程,通过有趣的方式认识自己的身体,了解不同。
拼图
拼图和科普真的是很好的结合方式,在玩中学,孩子更专注,记忆也更深刻了。这个登录月球的拼图,每次看完揭秘太空,吉吉都会拿出来拼一次。很多很漂亮的拼图,真的是赏心悦目,会上瘾的,还是下次再开个专题详细介绍下拼图吧。
当孩子畅游在大千世界中的时候是快乐的,我们适当的用书籍和亲身体验提供些养料,不断的点燃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和探索欲望,之后,他们就会主动的去求索了。这大概也是早期教育的功效吧。
### 我是吉吉的妈妈,IT外企500强驰骋多年,我们专注于游戏式早教学习和体验生活,这里分享着日常玩耍,生活和育儿育几的故事。如果你喜欢请关注我的公众号"大树和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