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坝修好以后,政府又在两岸最临河的位置,铺了很多种草砖,分不同颜色排成好看的花纹。砖里面种着台湾草。
这么小的洞里,台湾草是长得很委屈。只有一点一点的高度,显得更较弱。
不过环境比起之前四周都是泥泞和杂草,已经彻底改变。
跨河桥的过道里,来了一些露宿者。
有的甚至是一家子。男人,女人,小孩。
平常,散步的人们都设法躲开他们,除了害怕他们的精神问题,也是讨厌他们身上难闻的气味。
他们也从来不跟任何人说话,就连彼此之间,也是沉默的居多。
每天早上,去上班的人就会看见他们在河边,用不知从哪里捡来的烂瓶子打水,洗脸。,甚至直接喝。河里黄色,脏兮兮的水,从那些黑乎乎的嘴里灌下去。情形看得人都打颤抖。
他们有时也煮东西吃。
用的附近收集的木棉树或鸡蛋花的枯枝,在桥洞底下,吊着一个生锈的铁锅,煮着垃圾池里捡来的菜。
那些气味,非常难闻,熏得附近的居民,无一不绕路。
露营者的孩子脸上一直都是干裂的,有时,还会有伤口。他们跟其他的孩子完全不同,不打闹,只是整体睁着眼,惊恐地看着周围。
那些带着孙子孙女出来玩的老人家看到这些情形,特别心疼。
不过,这些露营者中,有一个男人比较特别。他没有像其他露营者一样,每天都到处去捡垃圾,找吃的东西。
他喜欢泡图书馆,尤其喜欢在数字影音区域上网看书。
6月,大火炉一样的天气,平均都在30度以上。图书馆里开着中央空调。
在图书馆里看书的人们穿着短袖,有些怕冷的女孩,就披件外套。这个露营者却是披着棉袄出场,还提着两大袋不知名的东西。隔着两米,都可以闻到臭味。
没有人理会他, 甚至没有一个人敢看他一眼。
一无所有的人,很多时候,比小心翼翼捂着自己现用的一点东西的人,更加胆大无畏。
网站上曾经流传过,一个露营者被拒绝进24小时图书馆的帖子。大家在帖子下热烈讨论。有人说图书馆里的人无视露营者的权利。
图书馆是共同资源,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去,包括露营者。
但是,露营者身上的气味,的确让人难受。挨得近了,甚至会让人担心会不会有跳蚤。
于是,露营者出现在图书馆的时候,附近的人们就会迅速散开。
其实,哪一方都没有错。
如果不是生活巨变,不至于露营。也许,在图书馆的时候,露营者才可以在那一些时刻,逃离到书中的另外一个世界,那里没有他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没有桥洞底下寒冷的风,没有每次车辆经过的桥身的轰轰声和震动感。他只需要做一个旁观者,旁观书中人物的悲欢喜乐。
图书馆的其他人,也没有错。因为从小被灌输的卫生的观点,让人对脏的东西避之不及。
但是,露营者,的确是件麻烦的事情。他们的出现,会直接带来的市容市貌的问题。
于是,不久,随着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工程进展,这些露营者,有一天突然全部不见了。
人们中有很多种留言。
有人说:他们被遣返回原籍。有人说:他们被送到收容所。也有人说:他们只是单纯地被赶跑了。
桥洞下,渐渐开始重新整理,种上很多观音滴水和龟背竹。桥底还装上灯光。晚上的时候,昏黄色的灯光亮起了。慢慢地,开始有人过来散步。再不久,开始有人在桥底卖衣服,卖小吃。桥洞开始变成一个小夜街。热闹非凡!
那些露营者,也就渐渐被人们所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