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是短暂的,但更是传奇的,“秦亡于胡”便是著名的谶言。传统解读中,六国贵族不甘心于失败,企图复国,于是精心设计了这个谣言,让秦始皇将北方的胡人视为重大威胁,从而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抵御北方匈奴,为六国的复国创造有利条件。秦二世胡亥手中秦国名存实亡,更是印证了这一谣言。在那个远离科学,充满迷信的时代,无疑,谣言是最为隐秘最有有效的工具。陈胜吴广起义便是借助于“扶苏立”,“陈胜王”等谣言迅速崛起,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也开启了平民问鼎江山的历史。
然而,在那个扑朔迷离的年代,看到的未必是真相,环环相扣,过于简单的假设都往往是偏离了方向。我们不禁要问:
谁设计了“秦亡于胡”的谣言?
当时的社会力量包括哪些?
秦始皇和当时的秦国朝野如何看待此谣言?
谣言背后的真相就是是什么?
如此惊天谣言,设计者必然是洞察时代大局,学识渊博的人。普遍文盲的时代,六国的遗老们,不甘心失败,而秦始皇以法治和其他方式,甚至于将老百姓手中的铁器都收了,直接的复国行动注定是失败的,必然要求一套精密的设计方案:
百越动乱:王翦带领的秦国60万大军驻扎在百越之地,对于刚刚征服的广大土地,搅动百越的动乱,使得秦国主力部队难以及时回中原作战。
北边屯军:秦灭六国之时,匈奴也迅速壮大,尾大不掉,让秦国军队大规模戍守北方,使得关中和山东兵力空虚。
舆论攻势: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亡于胡”等谣言,在民间和秦国朝野和军队中酝酿不安定因素,日积月累,让秦朝的凝聚力不断减弱。此方法,长期看更甚于牵制秦国主力部队。
不仅如此,六国遗老以及秦国本来的反对派,还有如暗杀,破坏和阻碍郡县制实施,和匈奴暗通款项等方式。过快膨胀的秦国面对着巨大的危机和挑战,秦国成为了非政治天才所不能掌控的庞大新兴帝国。
在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各种政治势力卷牙交错,各种利益关系也是剪不断理还乱,战国七国的各方政治势力在咸阳汇聚,社会的不稳定性集聚增加。在这种条件下,谣言便有了最为天然的传播土壤,隐秘而破坏性极强。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当秦始皇听到了此谣言,他做了何种思考,又是如何做出重大决策的?
传统解读中,秦始皇听说后,担心老天的警示,非常害怕北方崛起的胡人成为秦国的掘墓人,从而在北方修建长城和大量军队百姓屯边,以抵御胡人的威胁。即秦始皇中了谣言的圈套,将举国的军队和民力用于对付北方的匈奴,导致中原空虚,给了复国者们以可乘之机。然而,仅仅如此简单的看待千古一帝,如此简单的看待秦始皇所作出的一项项伟大决策,那才是真正的迷失了历史的真相。
在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军功制被发扬到了极致,秦国的战争机器被开足马力前行,十年左右就灭亡了六国。当天下一统之时,传统的军功制已经难以奏效,甚至于失去了价值,新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激励制度有待于创造出来,军队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大量的士兵如何安定的进入社会劳动中,社会的稳定如何保证,六国遗老的反叛如何扑灭……
秦始皇为帝国的生存和发展而寝食难安,也许在齐国灭亡的那一刻,在百越归属中华版图那一刻,秦始皇明白了,相比统一之后的千秋大业,战争的征服之路看似艰难,实则简单清晰的多。诸多的社会新矛盾和新问题有待解决,而外在的胡人威胁和六国叛乱又野火烧不尽,帝国在风雨飘摇中。他,寂寞的背影,将咸阳宫斗遮挡的更加灰暗,无线荣光的背后更是深深的忧虑和无奈!帝国的明天在哪里,如何才能将战争机器停止,去开创一个富余和平的统一中央集权国家。
众所周知,一战和二战的爆发,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危机导致的政治冒险举动,企图通过战争转移国内矛盾,以新的领土占有扩大市场,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在2000多年的秦国,未必不是如此。在经历了频繁的战争之后,加上多项重大工程(驰道,直道,郑国渠等),民间的物质短缺,物价飞涨,农业困难等诸多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秦国的经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政治统治也被动摇。秦始皇不得不思考他所必须达成的政治任务:
郡县制改革:通过中央集权和重新划分区域管辖,彻底断绝山东六国复国的可能性,奠定秦朝统治的基石。
军功制改革:在保持社会安定的同时,让士兵逐渐回归农田,发展社会生产,逐步建立一支国家常备军队,用于维持国内统治和抗击外敌。
经济改革:稳定物价,发展生产,让百姓生活富足,必然涉及到度量衡和货币,文字,道路等统一规划。
国家统治安全:对外抵御胡人,对内稳固统治,消灭反叛等。
秦始皇是个人,注定了他无法在短时间内全部完成这些重大政治任务,尤其是经济改革和军功制改革等,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而社会的现状是等不起的,加上六国遗老对于秦始皇和他的臣子们的大量袭击,他更加不敢放松严厉的统治和庞大的军队。要解决这一问题,只能通过战争,曾经的华夏一统之战,如今北方匈奴之战,以战争来重新凝聚新生的秦帝国,转移国内矛盾,维持大规模的军队,修筑长城等工事,让社会的富余劳动力在农业发展不足之际得到利用。最终以空间换取时间,为秦国的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军队改革腾出宝贵的时间。
匈奴,毫无疑问是最好的靶子,是秦始皇最喜欢的那个假想敌人。关于谣言,我们于是有了两种猜测:
反叛者的设计:反叛者以各种方式传播谣言,企图动摇秦国统治,秦始皇将计就计,以亡国的威胁凝聚社会力量,从而开展大规模的战争动员,以达成自己的政治任务。
秦始皇的自编自导:传统的六国贵族,不甘心于亡国,暗杀秦始皇是他们最为渴望的手段,直接而解气,张良便曾经刺杀过秦始皇,险些得手。而谣言,虽然能动摇秦国统治,但是毕竟耗时很长才能出效果,不太符合他们当时的心境。因此,很可能是秦始皇导演的一出戏,借助六国遗老的手传播谣言,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历史是冷静的,历史是沉默的,究竟是谁导演了“秦亡于胡”的闹剧,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了,但是秦始皇必然是那个最为高明的人,他是这部戏的主角。他让反叛者们为他的统治助力,他让国家再次凝聚,他让中国拥有了长城,为中华文明的绵延做下了不可替代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