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得到”知识新闻上看到这样的信息,以下是原文。
新年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了,你的新年目标达成了多少?BBC英伦网的一篇文章介绍了一种新的方式帮你设定和坚持自己的目标。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助理教授玛丽莎·谢里夫(Marissa Sharif)认为,要么成功要么失败,这种二分法是完全错误的。
她建议,人们应该在制定目标的流程中建立“紧急例外”的机制,在计划日程里特意安排一些灵活性(例如放松一天),这有助于我们对达成目标保持积极性。在她看来,过于严格的计划反而会降低达成目标的概率。一项研究要求273人使用智能手机应用统计自己一个月的步数。第一组要求达到严格的目标,每天走7,000步或10,000步,每周七天都要达标;第二组只要求达标五天或更多;第三组针对七天的时间,设定了一个总步数目标,但可以有两天"偷懒日";第四组的偷懒日则被分配到一个月内任意使用。结果显示,有偷懒日的人,每周达标的天数比没有偷懒日的人更多,他们的平均步数也更多。谢里夫解释,这种偷懒方法以两种方式发挥作用。首先,人们不愿一下子用光所有的偷懒日,在非紧急情况下浪费这种机会也会给他们带来不好的感受;第二,如果你的确需要使用"偷懒日",半途而废的负罪感就会降低,也就不太容易放弃整体目标。这种“偷懒”思维有助于人们坚持长期的愿景。不过这种偷懒方法也有一些局限性。如果偷懒日太多了(例如,目标是每周去七天健身房,但却有四天偷懒日),人们就会滥用偷懒日,对整体目标产生影响。或者,人们使用的偷懒日数量超过了既定计划,他们同样会感觉失去动力。
从中我最大的感悟是,不管是每天的“to do list”还是定目标都不要排的满满的。比如我今年的目标就三个,每天清单也就列出3,4个。如今是三月份了,其中一个目标一直停滞不前。我想了很久,打算是降低目标的难度。后来我觉得不对,每天时间就这么多,我不可能比别人有更多的时间,效率=产出/所做的事情。人的产出是很难提高的,但是所做的事情是可以减少的,想清楚之后我直接把其中一个目标舍弃掉了。我的能力暂时有限,但是我想把事情做好,那就少做事情好了。
有朋友分享吴军博士在3月2号北大演讲的内容,其中有读者提问吴军时间管理技巧。
秘诀就是一件一件的做。碎片时间我会拿来做正事,这样才能把碎片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我看微信用整个时间,比如我今天下午5点到5点半,我会用半个小时集中去回复。然后就少做事情,这辈子很短暂,不是什么大事都做成,你相信这一点,人不在于开始的多少件事,而在于完成了多少件事,人天生喜得厌失,总觉得什么东西没得到就是亏了,当你学会了舍弃,才会得到。
把事情做少了,是不是偷懒了?以前出门碰到朋友都会问,今天吃了吗?而如今大家会问,最近忙什么?忙碌成了社会的主旋律,似乎忙碌才是在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不忙”等同于不上进,见了人都有点不好意思。但是在我的观察中,也是包括我自己,在思维上有个误区,那就是没用的事情做得太多了,以至于该做的事情没有在更少的时间里做完。忙碌了一段时间后回头审视发现并没有产生正面效果。每天自己断断续续看手机的时间是否超过了两小时。如果有,那还不如把那些碎片化时间做正事。
今天的文章是我“偷懒”写出来的,虽然写的不怎么样,乱七八糟,但我学会了取舍。本来今天还有健身计划,晚上还有聚会。要知道,我是一周要去六次健身房的人,不健身真的很难受。又想准时交作业,又要把工作做好,还有一大堆的杂事,我只能少做事情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