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寻一切事物的真相,这这种态度成为“爱智”。的确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
方东美先生说“哲学不能烘面包,但能使面包增加甜味。”换言之,哲学不能当饭吃,但是能使人知道吃饭是为了什么。
初次读这句话时心中领悟了两点:一、人生就是买面包、烘面包,吃面包的过程;二、若要面包好吃,需要调味的蜂蜜,而那蜂蜜应该就是哲学。我们可以明白一点,活着是一回事,但要活得有意义,这是另一回事,哲学就是环绕着异议问题而专线的万花筒,所以意义是指理解之可能性,譬如我到一家外国餐厅,看到菜单上写着英文,我完全看不懂,那么这份菜单对我就没有意义,于是我如果不愿闭着眼睛乱点菜,就只好观察邻桌客人桌上现成的菜肴,再以手指示意,服务员也可以端上同样的一份。如果不谈哲学,则人生就有可能处于盲目瞎撞或随俗浮沉者。
我们如果到图书馆查看资料,必须根据书目编号,这时会发现编号“0”代表总类,也就是辞典、百科全书之类的工具书,编号“1”则是哲学类,为什么哲学会被排在第一号呢?这是因为在西方的学术传统里,早就界定了哲学的作用,认为哲学具有基础性与整合性,即能为一切知识奠基,又能综合所有的知识。
博士学位的英文是 doctor of poliosophy也就是“哲学博士”。表示任何一门专业的学科学到最后所抵达的境界都是哲学的层次。
哲学原意是“爱智”
哲学所谈的“爱”,重点在于“友爱”。友爱是温和而理性的从互相欣赏与尊重开始,进而彼此砥砺,一起走上人生的路,换句话说,一个人在爱好智慧的时候并不是狂热到不能静止也不是没有任何差等的博爱,而是一种温和而理性的友爱,是我们对于智慧采取比较正确的态度。
每个人都需要哲学
人生就像在求学,要努力修行。最后可以得到解脱,否则人的生的辛苦有什么必要性呢?举例来说,人为什么读书,读书的目的难道是为了读更多的书吗?当然不是读书的目的要让我们的人生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困扰。
在《吕氏春秋》的记载中,有一个人叫宁越,他十几岁开始替别人做工,每天从早做到晚,非常辛苦,工资却仅够维持温饱。他眼看一生这样下去毫无希望,于是请教一位朋友,怎么做才能摆脱这种痛苦的人生呢?
这位朋友告诉他,如果愿意读书,三十年之后可以免除这种痛苦。宁越听了,从此每天夜以继日的读书,十五年之后变得很有学问,有个贵族请他当家教,生活就此改观。
这个故事当然是一个特例,因为大多数的人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老早忘了自己曾经立过什么志向。然而,这也说明了,一个人如果有高度的自制能力,就可以摆脱身体的惰性与软弱,让心灵更加自由。人的本质在于心灵,因为身体会老化,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避免。如果要依靠身体,只会一步步走向坟墓,一点希望都没有。相反,如果了解人的本质在于心灵世界,那么不管身体如何变化,心灵都有另外一个可以翱翔的天空。
由此可见,哲学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必需的,因为人类天性之中就一种哲学的倾向——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由,能够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与压力,越来越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喜悦。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要爱好智慧。爱好智慧就是从哲学思维,它像人生的明灯,让我们知道该往哪里走。